![](https://img.haomeiwen.com/i1732200/c02461141fe6fc9d.jpg)
01
“我肯定是要回XX工作的”,微信刚发送完毕,电话铃声马上响起。
“听爸爸说,现在的工作你不想做了,想回XX”?
母亲开门见山地质问,连寒暄都省了。
我生气地说道:“XX是肯定是要去的,但是现在刚到新单位,不能马上离职,所以还是要干一段时间的”。
“你先好好在那里干做几年”
“最多一年”
“你去其他单位也是这样的,等你熟悉了就好了”
“你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里的工作是做什么,你们只是看表面觉得好而已”
“就在那里好好干,不要想那么多了”。
母亲没有理会我的抗议,以我从未见过的强势口吻打断我,我以第一反应掐掉电话,不想继续这场无休止地争论。
02
我的叛逆可能来得有点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努力扮演者长辈眼中的乖乖女,是他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我懂事,不让父母操心。
但是我过得很辛苦。
父母几乎缺席了我的整个童年,我在奶奶的照顾中长大。但是父母的缺失,让不安、慌张成为了我童年的关键词。
这样的童年导致了成年后的我自卑、没有安全感、敏感、活得小心翼翼。
可能是出于无法陪伴我成长的愧疚,父母从不吝啬地表达他们对我的爱,他们跟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不是將他们的爱放在心里,而是直接表达出来,告诉我,他们爱我。
父亲对于我,接近于溺爱,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未对我说过一句重话,半句苛责都没有。
在备战高考的时候,压力大到崩溃的时候口无遮拦地说想要放弃的时候,文化水平不高的他说了一句:当你说要放弃的时候,我觉得我的人生都没有了意义。
我知道他很爱很爱我,他将我视作他生命的意义。我也知道,为了生活,他的缺席,迫不得已,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我性格里的缺陷。
即使缺席,他也用他的爱一路保驾护航,让我即使在青春期也没有明显、出格地叛逆行为,而是为了不辜负他们,努力成为他们眼里的乖乖女。我认真学习,懂事、听话。
但是长大后的我,逐渐发现童年对于我的影响。
我曾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歇斯底到地控诉他们对我造成的伤害,我说我很难过,我说我一路走来很艰难很痛苦,我用尽我所有的词藻去渲染父母的缺席对我造成的伤害!
03
我意识到有些伤害是悄无声息的,而且根深蒂固。父母也意识到了。
后来的一段时期里,他不止一次地道歉,他说对不起,他说他没能力,他说我长大、考上大学都是我自己的努力,他没有任何帮助……
其实我是一个残忍的人,我知道他有多么的不容易,他有多爱我,他给了我他所能给的一切,给我营造了不那么窘迫的生活,尽可能给我所有好的东西,我知道他的压力、他的不得已!
“纵然我很爱你,依然对不起”
“纵然我原谅你,我还是没有办法像什么都发生那样”。
爱是爱的,伤也是伤了。
以正确的方式爱孩子,一直父母最难的修行。
曾看过一部纪录片——《镜子》,三个家庭的父母将辍学的孩子送进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通过片子会发现,“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孩子其实是家庭的镜子。
在片子中,心理咨询师说:“我们要当心理咨询师要通过考试,可是当父母竟然不用考试,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长的职业啊,真可怕”。
连岳说中国父母的爱,有时候不是爱,是蓄奴。
我掐断母亲的电话时,很生气。童年的时候,她不在我身边,为什么现在我长大了,她却试图控制我的生活?
她解释:一个女孩子在外面太危险了,只有待在她身边,她才放心。但是她不知道,她将她的想法加之于我身上,而且以爱的名义,只会让我更受伤。
前段时间,看武志红的《家为何伤人》,大多父母一味的以自己的方式去爱着孩子,像我的母亲,想以爱将我绑在她身边,可是,爱是伟大的,不是万能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是父母的,但更是自己的,他们有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只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渴望有一天:孩子都能理解父母蕴含在目送里的爱,而父母都谅解孩子远去的背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