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她会因为在洗手间、电梯间遇到不熟的同事或领导,感到局促不安。
在人多的场合,她总是感到压力:手脚无处安放,一举一动都怕被人看见。
常常在一次聚会后,她会很耗神地想:刚才那句话是不是不该这样说?换另一种说法更好。
「人际交往」成了内耗。
于是就以孤独的方式逃避自我。
在《挪威的森林》里,是直子的害羞和她内心的阴翳,导致了她在20岁生日晚上与渡边发生性关系后,选择了离开并住进一家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最终,直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羞耻感往往很隐蔽,被其他问题掩盖,如过度自我压抑、自我贬低等。
在读了《恰如其分的害羞》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很多交际的障碍来源于过度的羞耻感,并且通过本书得以了解羞耻感的来源和解决办法。
1、什么是羞耻感?
羞耻感是一种觉得自己有某种问题、不被他人所爱的感受。
它往往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并发展,与个体的自我认知、社会评价紧密相连。
羞耻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常会把它与自卑、焦虑、内疚等情绪混淆。
小梁是一个高中生,他喜欢偷看女同学,并且常会有冲动和性幻想,他觉得自己肮脏无耻,因此事而焦躁不已。
他想要寻找一个发泄口,却难以启齿。
他因为此事变得孤独苦闷,很容易焦躁发脾气,也精神涣散,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小梁的这种情绪,很容易被判定为焦虑。
其实剖析根本,这种焦虑缘于一种对青春期冲动的「青春期羞耻感」。
2、羞耻感是怎么产生的?
羞耻感可能由多种因素触发,包括对自己某些方面的不满,以及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或他人的负面评价。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家庭氛围紧张、缺乏理解和支持,或者社会环境的期望过高、评价过于苛刻,例如,父母的过度批评、同学之间的嘲笑和排斥等,都可能让人产生过度的羞耻感。
在书中,作者伊尔斯·桑德还提出了「习惯性羞耻」的概念。
如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遭遇不和谐的互动体验,父母不能正常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因为父母眼中的漠然而感到迷惑和困扰。长期以往,孩子就有可能形成「习惯性羞耻」。
3、怎么解决过度羞耻感?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些克服羞耻感的方法:正视羞耻感、增强自我意识、寻求支持、培养自信、改变思维模式。
同时,还有许多实用性的练习。
如:
l 坐在镜子前,对自己说些善意的话,例如,「你已经尽力了。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你和别人没什么不同,就像所有人一样。」
l 想想过去曾经让你感到羞耻的情境,向感到羞耻时的自己写一封充满体贴、关爱的信。
l 写一封下次你遇到尴尬的情境时可以安慰自己的信,信里要写上你在自尊心备受打击时想听的话。
……
「结语」
诚然,羞耻感并非一无是处。
比如,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内省和反思,让我们在别人面前尽量克制贪欲,不让自己蒙羞。
但是,过度的羞耻感伴随着强烈的痛苦体验,可能影响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维梅尔》中写道:「空虚会看向我们,低声跟我们说:‘我并非一无所有,我代表无限可能。’」
不要逃避那些可以触发我们自我意识中有缺陷的东西,因为这里面有无限可能。
修复自我意识中的缺陷,鼓起勇气跨出那一步,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