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冉有,很多人都感觉到很陌生,他是孔子中年时期所收的弟子。冉有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在政事科里,他列第一,子路列第二。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冉有确实是很特别的。孔子曾用一个字来评价他,那就是艺,多才多艺的意思。
有人问孔子 冉有能不能做官?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多才多艺只是代表一种能力,不见得代表能坚持原则。冉有对于原则的把握也的确有点儿困难。
关于冉有和子路做官的问题,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来。有一次冉有和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从政,子路问:“听到该做的事要立刻做吗?”孔子说:“不行,有父亲与兄长在,你要想好再做,有各种后患防不了。”那么冉有问他:“听到该做的事立刻就要做吗?”孔子说:“可以,立刻去做。”一个是不行,不能立刻就做,一个是立刻就做。孔子说子路这个人太强,个性太积极,所以让他缓慢一点;冉有这个学生个性太懦弱、太内向,所以可以推他一把。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冉有做事,很多时候是顺从长官的意思的,他实在没有魄力跟长官抗衡。作为一个忠臣,跟长官对立,进行忠言逆耳之举措,他做不到,所以孔子对这个学生越来越失望。
还有一次更令孔子失望,关系几乎要破裂了。季氏原本就很有钱,冉有成为他的家臣之后,还帮他增加税收,让季氏的财富继续增加,孔子知道了非常生气,就说:“各位同学,冉有不是我们的同道,我们可以敲锣打鼓去批评他。”此所谓“鸣鼓而攻之”,老师叫学生敲锣打鼓去批评老同学,那是非常伤感情的做法了。不过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孔子有他不可动摇的原则。
一个学生,当然不可能事事让孔子满意,特别是学生就业之后有自己的考虑,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但是绝不能没有原则。孔子说,如果让他用人才,他就用先学习礼乐,再去做官的这种人,因为他是有专长和能力再来做官的,冉有就是这种人,他本来也是老百姓。
孔子为什么难过呢?一个人身为平民,好不容易学习了礼乐,又有了专长出来做官,理应用自己的能力来帮助老百姓,让他们过的更快乐。用自己的努力,使天下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这是儒家的基本立场。很显然,冉有的作为违背了孔子的初衷。每个人如果都只顾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安危,从政做官又什么意义呢?由此可见,孔子的想法很清楚,虽然做起来很辛苦,甚至吃力不讨好,但这是儒家从人性论发展下来的,这种观点是不容否认的,他们的做法对社会的效果是正面的,如果力行下去,必将造福天下老百姓。
冉有这个学生多才多艺,跟孔子一样,但是他内向懦弱,还帮助上司季氏敛财,所以孔子让学生“鸣鼓而攻之”。今天我们该如何坚持儒家的选择呢?要在教育上下功夫。真正的教育不是教育别人,而是在教育别人的同时教育自己,现在这个时代非常开放、自由,只要你愿意接受教育,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