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三千弟子,他只公开推荐一位学生,说他可以面向南方,治理百姓,而这位学生就是仲弓(冉雍)。
仲弓的成长背景并不好,据说他的父亲是非常平凡的人,有人说卑微贫贱,但孔子认为贫贱不是问题,他也说自己小时候非常的贫贱,在社会上地位很低。孔子提到仲弓出生卑微时,特意用比喻来说明。古代的人说话喜欢用比喻,用比喻比较有深刻的味道,让你可以不断的思考与回味。
孔子谈到仲弓时,说:“耕牛的后代,长着红色的毛与整齐的角,就算不想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古时候祭祀都要选择最好的牛、最好的猪,孔子并非再说拿牛来祭祀的事,而是以此为比喻,说像仲弓这样的人才,虽然出生非常卑贱,但是他的德行表现非常好,他不出来做官,怎么对得起老百姓呢?国家不应该错过这样的人才。长着红色的毛与整齐的角的牛,即使人们不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祭品。可见孔子对仲弓非常肯定,即使他的出生卑微,好汉不怕出身低,这时就在仲弓身上得到了应验,他的德行是众人所公认的。
仲弓的口才并不好,于是就有人说仲弓“仁而不佞”,有仁德,但是口才不好。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孔子则不以为然,他的回答很有趣:“何必需要口才善巧?以伶俐的口才与别人相争,常常会引起别人的厌恶。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行仁,但是何必需要口才善巧?”平常我们很讨厌那些爱狡辩的人,孔子也是,如果因为仲弓口才不好就否认他,这当然是不对的,孔子认为口才不一定要好,真诚才是要做人的要务。但是,为什么这里孔子又说不知道仲弓是否合乎仁德呢?仲弓列于德行科第四,他的仁德到底好不好呢?孔子也不敢肯定。
孔子对仲弓所说的话虽然简单,但非常深刻,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对孔子而言,行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孔子从来不说哪个学生或者哪位还活着的人合乎行仁的标准,孔子口中能够达到相应标准的,在《论语》里面只有六个: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齐,还有管仲。而管仲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他的行仁表现在效果上,一个人可以造福天下人。他只是齐国的宰相,但他所做之事的效果却惠泽天下。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个人修得永远没有完美的时候;但对于一个角色和位置而言,人可以尽量把职责做得尽善尽美,让这个职位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它所规定的范围。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做超越他的职业所要求的善的行为,这个社会怎么会不好呢?
所以,从仲弓的从政,也只是他德行的一种具体的表现而已,最主要的,是我们要从他那里学到了如何修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