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听过很多人讨论,贾母更喜欢黛玉还是宝钗,还打分,说宝钗性格好,加一分,黛玉健康状况差,减一分;宝钗会来事,情商高,加一分,黛玉更伶俐,加一分……
还有那个被引用滥了的例子:“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
假如……假如你爸爸妈妈工作都比较忙,十来岁时你就跟着姥姥生活,姥姥非常疼爱你。
过了两年呢,你二舅妈的娘家妹子带着闺女来串亲戚,顺便就住下不走了。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姥姥更喜欢你,还是你二舅妈的娘家妹子家的那个闺女?
黛玉是谁,是贾母已经去世的女儿留下的唯一骨血,是入了荣国府就跟着她住在一起,天天在眼皮子底下看着长大的心肝。
而宝钗是谁?是她二儿媳妇的娘家妹子家的闺女,在家中别院客住,经常来请个安,说两句客套话,齐整、懂事,会来事,还不错。
就好比看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
自家孩子,用白浅的话说是“我的心我的肝我的宝贝甜蜜饯儿”;而别人家孩子,漂亮,懂事,多才多艺,人家孩子妈朋友圈晒娃时,那就点个赞。
没有可比性。
87版《红楼梦》剧照二
至于说,将黛玉和宝钗定为孙媳妇待定人选来考量,贾母更中意谁?
其实,宝玉的婚姻,贾母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因为话语权在贾政那里。
这个问题,可以从贾珠的婚姻来看。
为何贾政这一支择长媳时,放着待字闺中嫁妆丰厚的王熙凤不问,而是娶了钱少权少的国立大学校长家的女儿李纨?
这是贾政决定的。要看贾政的态度,可参考他对迎春婚姻的态度。
迎春嫁给了“现袭指挥,在兵部侯缺题升”的孙绍祖,贾政说“虽是故交,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十二分看不上眼。
所以,王、史两家武将,薛家一家商人,已经不是贾家的主要婚配对象,“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的勋贵林家才是。
再所以,贾政这一支择媳,单从林黛玉、李纨、王熙凤、薛宝钗而论,顺序是林黛玉>李纨>王熙凤>薛宝钗。
当然了,贾政这一支继承人的婚配对象,也不是内定了只能从黛玉和宝钗中二选其一。李纨的家世就是主要参考信息。
虽说贾政的工部员外郎只有五品,但有元春这位宫里的娘娘,贾家对自身衰败的认知根本不足,对于清虚观张道士的提亲、傅秋芳傅家的攀附,都是看不上眼的,自认为择媳的人选还是很广。
三
作为准继承人婚配对象人选的黛玉和宝钗,怎么说呢?
先说黛玉,如果父母安好,黛玉嫁往贾家,那是下嫁。
可惜父母双亡,弟弟夭折,黛玉一个孤女,无论盐政林老爷留给女儿多少钱财,在仕途上的力量都消亡了。
再说宝钗,虽说有母亲哥哥,但根据重农抑商的传统,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
元春游幸大观园,众夫人入拜是没有薛姨妈的,因她没有封诰。至于哥哥,还有命案在身。
对于贾政这一支来说,贾珠已死。贾宝玉是唯一的指望,将来入朝为官,光耀门楣,都是他的责任。
宝玉的婚姻,必然是政治联姻。林家和薛家,都已经无法达成政治联姻的目的。
政治联姻的理想状态,是贾政和林如海那样的关系,在官场中相互帮衬,林如海修书一封给内兄,推荐贾雨村,培养官场势力。
不要提爱情。
在这里,爱情不是加分项。婚姻之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结两姓之好”,以谐“秦晋之事”。
元春起势的时候,贾珠如能科举及第在朝为官,那就正好借势,可惜他已经死了。
等到宝玉再起,元春已经不再当宠,所以政治联姻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如果贾家没有那么迅速地败落,那么黛玉和宝钗都是没有机会的。
87版《红楼梦》剧照四
说回贾母的态度。还是开始时那个例子: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
“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是不包括元春的。为什么呢?元春是娘娘,是皇家的人,不是贾家的人。再说了,谁人敢说娘娘不如宝钗呢?
所以,“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指的是三春和黛玉,黛玉是自己人。
“都不如宝丫头”,这句话的背景是宝玉挨打,一群人探病,宝钗奉承贾母: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贾母当着众人客套回复。亲戚间的客套话,家里亲戚多的人,都懂。听听即可,谁会当真?
所以,贾母对黛玉是亲密的疼爱,对宝钗是疏远的欣赏。
而从家族长远利益考虑,这二人,做自己宝贝大孙子的媳妇,家世上都还是有所欠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