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读书笔记 | 明的制度(上)

读书笔记 | 明的制度(上)

作者: 公紫墨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20:49 被阅读21次

           读书笔记-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上

                        内容梗概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教授在美国的作品,书的名气自不必我去赘述,毕竟这本书名气实在太大。但是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呢?我却一直不知道,这次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读完了他,我才理解,书中详细描述了,戚继光,李贽,海瑞,张居正,当然还有万历皇帝这些人的一生。通过这些人的经历,成长去剖析那个时代的特点,以及明王朝覆灭的潜藏原因。史学家对于明王朝算是毁在万历皇帝手里几乎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可悲的是崇祯皇帝算是末世王朝中少有的励精图治,但是王朝却断送在自己手里,在所有王朝覆灭中算是最悲情的一位。

    关于书中内容,很难全部概述,有兴趣的欢迎自己去阅读这本书,而笔者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结合自己金融的背景,加上多年阅读历史的经验。重点描述自己对两件事情的想法,即制度的建立与毁灭以及人的传承和管理这两个大方向。

                明王朝-制度的建立

    明王朝建立于朱元璋的手里,中国历史上真正白手起家,毫无任何根基建立起一个王朝的也仅有东汉的刘邦,西汉的刘秀和明的朱元璋了。在这其中高祖是个亭长,差不多算是居委会主任。光武帝虽然是农民,但是他岳父是一方大族,实力匪浅。只有明太祖乞丐出身,皇后也只是寻常人家,若真要比起来明朝建立者出身之低微,盖中华三千多年王朝历史之最。或许也正是因为出身的低微,明朝的制度也是最恐怖的之一,除了我们常看到的锦衣卫,东西两厂这些特有的间谍组织。便是告密,揭发,文字狱之类的事情,能比肩的也恐怕只有清王朝了。

     中国的王朝毁灭中,自古逃不出五方势力的争夺,这五方分别是,外戚势力,宦官势力,文臣势力,武将势力和敌方势力。这五方势力中其他四个除了文臣势力外我们经常看到,例如汉亡于外戚和宦官,唐亡于武将,宋和清亡于敌人。唯独文臣乱国却少有人提起,其中主要的三大朝,晋,宋和明。更是少有人去谈,为什么?不过是因为,著书立作的这些人自己也是文人罢了,如果去谈自己也是造成王朝覆灭的一方势力。而文臣相争,党派林立,压制武将,鼠目寸光,清谈误国这些事也全是这些万世师表的徒子徒孙的所作所为,如何能让人心生佩服。

    笔者自小就不喜欢儒家,一直喜欢墨,法,道,释,这四家。其中狠大的原因,便是儒家缺乏真正的自我批判的精神。为帝王隐,为尊者隐,为亲属隐这些鸵鸟精神的行为,在儒家文化里却成为了美德,儒家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所以固步自封。但是儒家却比任何一家都擅长系统性整理资料和记录传承。使得在时间的长流中,其他几家敌不过儒家,不得不让人感慨。但不论儒家如何去诠释自己的伟大,在中国的历史中,所有伟大的帝王几乎都不是儒者,所有的帝王都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或者帝王家。倒是纯儒者的皇帝不少成了埋下灭国种子的皇帝,例如本书的万历皇帝。

     一套完善的制度的建立因该是怎么样的?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的城邦以及长老院,随着后来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思想确立,西方文明形成了成熟代议制,分权的传统。不幸的是笔者认为中国是不可能做到的,中国自古缺乏对法家真正的尊重,使得法制的停滞不前,是不可能行程代议制的政府的。对比看看中东地区的波斯文明,其结果不言而喻,仅是生搬硬套,高喊民主就能解决一切矛盾的人,不但无知,而且愚蠢。

    汉朝的制度,初期道家休养生息,积累下超强财富,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疆拓土,西汉由盛转衰。唐朝本是帝王家术,却也后期压制不起割据势力。宋本身到无毛病但是文官太盛,压制武将,使得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被非汉族所灭的朝代。元本身谈不上制度的建立,所以亡的最快。明朝首创了废了宰相,杀了武将,使得皇权极其依靠监察制度,文武百官成了监控对象。直到清朝,皇帝成了职业皇帝(清朝少有懒政的皇帝,其中雍正更是一年批注四十万的勤奋皇帝,就这样勤奋的一个朝代,现在却全是谈恋爱的,不知道他们看到会作何感想。)清朝的勤政,使得文臣武将皆是奴才,中国数千年的文武斗争,最后落得两方都成奴才的下场,不得不说帝王家成了最后的王者。

    中国自古以来的制度建立,主要还是以儒家为皮,法家,释家为肉,王道为骨的一个情况。虽然不喜欢儒家,但是儒家的礼乐制度却是中华文明的根本,在我们这个“礼乐崩坏”的时代,丧失了这一部分的建立,是的当今中国的制度,奇形怪状难以理解。

    在明王朝万历时期,国家矛盾,主要集中在文臣干政太深的情况下。皇帝如同被笼子束缚的小鸟,根本不能自己做决定。整个明朝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皇帝是不上朝的,因此权力集中在以张居正为代表的文臣首辅的手中。使得首辅好,而国家好,首辅乱则国家乱,但是这一切最终负责的却是皇帝本人,对于一个基本不上朝的人,让他去承担这责任,总觉不是道理。小时候,很羡慕皇帝,以为做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佳丽三千。自读史多了起来,便再也没有这个心思。且不说皇帝稍微懒政,便留的千古骂名,即便勤政也受各方牵制,遇上强势母后,如同光绪抑郁而死。即便是后宫佳丽那也是政治产物,何况文臣是不会让容貌出色的人当上皇后的,因为美色误国。倘若皇帝不听劝,文臣便会携天下民意,口诛笔伐,你若听了,自己痛苦,你若不听,便是不能“虚怀纳谏”,成就千古骂名。说白了,皇帝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身份去要求他是个圣人,所以在这一套圣人的空壳下,皇帝就是在几根钢丝上行走的杂技人员一般,任何的力量倾倒,都会成为埋葬自己和王朝的原因。万历皇帝便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所以他也创造性的使用了,不理对待一切事物,最终长达二十年的不上朝,一样也没逃脱埋葬王朝的骂名。皇帝当真不是那么好当的。

                制度的作用

    什么样的制度才算是好制度呢?而中国的制度又有什么特点?在这本书里有着很清晰地线路。中国一直是世界大国,不论哪个朝代,只要是大一统的时候便是世界第一,这一点从没变过,即便是最软弱的南宋也是经济实力冠于全球。这个情况一直到工业时代才被打破,工业时代的中国一直不知所措,彷徨迷茫。民国时期的中国,学了虚君制,学了议会制,学了宪法但最后这片大陆活下来的却是共产主义,不得不说当真是只有人民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时代中国无人能敌。这就好比功能机时代的诺基亚,在那个时代里无人能敌。但是新的时代开启了,智能机的时代苹果难遇敌手,不论诺基亚如何挣扎,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中国过去的制度一向如此。自古以来中国的制度建立都是基于土地改革,因为土地便是财富,土地便有粮食,有了足够多的土地便能够有足够多的粮食,养的起足够多的军队,撑得起足够大的野心。所以古代的皇帝也是全天下最大的地主,换个朝代也不过是换个管理这片土地的地主,这一现象,使得外国的学者称中国古代没有历史,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历史。这样的论断对也不对,毕竟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来看,确实如此。但是那是基于西方地广人稀,少有土地争执的政治现状引起的。类似我们看到,中国历史少有宗教迫害,皇帝的任务是人民安居乐业。而西方却热衷于宗教运动,并因此导致了一整个中世纪的黑暗,是一个道理。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对土地的执着,中国人也难以明白西方人对于宗教的狂热。

    皇权制度下,皇帝对土地具有所有权,但是他根本不可能管理得了他的土地,所以代行管理权的就是丞相,开疆拓土的便是太尉,或者将军。以前的皇帝会把土地分封,结果总有一代皇帝不再是最大的地主,从而被推翻。所以后来的朝代,分封也只是虚领,实际已经变成郡县制。到了明朝更加恐怖和严格,所有亲王不得无故离开自己王府,万历皇帝更是只出过一次紫禁城,那就是去看自己陵墓的时候。如此发展皇帝成了笼中的鸟,不论王府皇宫再大,但这广阔的天地,却是看都看不的一眼。长期的内宫生活,使得宦官权力开始膨胀,明朝的宦官更是皇帝监管文臣的工具,更加使得关于土地的管理权产生混乱。从而土地兼并之风一旦起来,这个王朝基本便走向毁灭。但这个其中,土地最直接的所有者,便是那些农民却始终不被人关注。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其实西方的制度,根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只不过他们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西方的毁灭方式从来都和中国的不同。他们无法理解这点矛盾,所以始终看不懂中国。在西方学者的世界里,中国的存在他们无法解释。因为他根本不符合西方一切所信奉的价值观,甚至是反的,但是中国的快速成长,是任何人用肉眼看得到的。这使得学术界无比尴尬,我曾在一个视频里看到,学者说,中国需要新的理论基础,因为现在所有的理论都解释不了中国的存在。

    个人有粗残的看法,在共产主义的理论中,社会财富应该是集体的,属于所有人共有的。这一个前提条件下,不论看起来如何实现,这起码很好的解决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土地纷争,恐怕这也是为什么,民国最后,获得天下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了。但是这最多算是解决了所有权的问题,管理权如何解决,依旧无人能给出答案。 我的看法是,取儒家礼乐,法家法度,西方的契约,中国的宗族。这些的集合才能更好的解决管理权问题。中国的房价暂就不赘述,其核心的矛盾依旧是关于土地的争端。有些人手上十几套房可以光靠租金,无需工作便获得很滋润。有些人拼死拼活但也恐怕买不起一套房。这其中的差距,西方称为中产分化。貌似能解释中国问题,但是却也不能,因为西方土地是私人的,而中国土地却是政府的,所谓的房产不过是七十年使用权,政府是有能力去颠覆现在的局面,重新来一次洗牌的。当然,这么做估计副作用更大。

    那么如何平衡这些,则需要学习明朝治理那些亲王,使其无法做大。监控文臣,使其无法随意裹挟民意,变成民粹。军事独立,使得军队无法统一为恶。吸取宦官乱政的教训,利用法制代替监管。抬出孔子,利用文化凝聚共识,复原宗族,使得亲邻相互帮扶。谈不上更好,但绝不会更差。具体我会在人的传承中做出细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 明的制度(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az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