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世界上与你关系最亲近的人是谁?”
若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可以预见的。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容易涵盖的范围,可能是出于人类潜意识的直觉,他们会不自觉地从自己的亲人、朋友或者爱人里来选择一个人,然后,将他定位在“最亲近”这个位置上。
除此以外,人们一般不会想到其他,不会想到,不管你承认与否,其实世界上最了解你自己的人,是你自己,与你关系最亲近的人,亦是如此。而除自己本人之外,一直和你“在一起”的,其实只有你的“影子”,不管你走到哪里,处于什么样的情景之中,它都默默陪伴着你。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很在意周围的人,在意他们的言谈和你对的评价,往往忽视自己的感受,就跟别提在意自己的“影子”,而马克·李维的这本《偷影子的人》,便讲述了与影子有关的故事。
说起马克·李维,我以为他真是一个起书名的大师,虽然自己并不清楚,这样的书名究竟是出于他的意愿,还是出版社编辑的想法,不过这些于读者而言,并无太大的不同。
但我还是得承认,读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书名——《偷影子的人》。
影子原本是看得到,但却摸不到的存在,说它虚幻,却又真实存在着,而又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盗取别人的影子呢?正是这样略带奇幻色彩的书名,让人有了一探究竟的想法,想看看这书名和封面之后讲述的故事。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曾于童年时期,与自己的影子对话?
这听上去是件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孩童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真的是一样的吗?
至少,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绝对不会做出和自己的影子对话这种事情。
但能和自己的影子对话的孩童,会不会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太丰盛,却又太荒芜,荒芜到让人觉得孤独?
就像童年时期的“我”,一直将父母亲的离异归咎于自身的不足,如果“我”是一个足够优秀的儿子,那么父亲是不是就会留下来?
在没能和“我”的影子交谈之前,在学校里,自己并不受欢迎,甚至连一个“朋友”都没有。而影子因为看不过这样的自己,所以才帮助自己的吧?
不管是学校里的警卫伊凡,同学马格,海滨小镇的克蕾儿,医院里绝食的小男孩,家中的母亲,还是“我”自己。如果不是影子之间进行了一场“超越现实”的心灵交流,便也没有那么多故事。
而影子们来找“我的影子”时,往往是来寻求帮助的。
我们和影子,往往是一体两面的,而这些影子却往往拥有我们暂时所不具备的品质,列如:坦诚、勇敢、懂得追寻和取舍,等等。
也许是上帝,或许该说是将自己的心赋予了影子,它才能成为“本我”乃至“超我”的存在,他们知晓关于你自己的一切,包括那些因为时间流逝而遗忘的,或是刻意选择让记性淡忘的,它们都知道。很多事情,我们可以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但却无法欺骗自己的心,也无法欺骗自己的影子。
有时觉得世界是一体两面的,我们和自己的影子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不同次元里,亦如世界和他的倒影,表层世界里太过虚幻,而倒影世界里却全是真实,多好笑。
而某天当一个人能够和倒影世界里的“影子们”交谈,于是便也有了真实。
虽然个人不太喜欢小说将爱情作为故事推动的主线,但马克·李维笔下的如此叙述,却不会让人觉得太过突兀。而将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揉在一起讲述,又能让人读到觉得“本该如此”,又需要怎样的心力和笔力?
《偷影子的人》不失为一部非常棒的小说,但读完它,我觉得,我们是不是该稍微放慢一下生活里“不知所谓”的忙碌,去和自己的影子对话,去同自己的内心交谈呢?
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有些不行,比如:一直想要多陪伴,但在某天清晨才发现已然离世的家人,余生再也没有机会弥补。
有些事,是需要去做了才知道,它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如果一直不去做,那么它就一直存在那里,让人无法取舍。就像是吕克,念过医学院之后,才发觉原来自己想要成为的,还是像父亲那样的优秀面包师。医生是能治病救人,但“治愈”一个人,有时候往往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治愈,心灵同样需要。
有些事,需要去认清自己的心。就像明明苏菲是个好姑娘,但“我”内心深爱的依然是克蕾儿一样。
世界有其倒影与悲欢,而我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那个“偷影子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68092/28e2872b0b0f046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