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多年前流行的生产导向逐渐被淘汰之后,历史上产生的第二种营销理念是产品导向(Product Concept)。与生产导向关注生产效率、成本、价格等不同,产品导向关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产品导向认为,企业应该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改进,使之日趋完善。
产品导向在今天的中国非常流行。例如,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经常听到的“互联网思维”中,就强调“产品要做到极致”。产品导向看起来完美无缺,难道所有的企业不应该把产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吗?
事实上,产品导向具有很大的风险,它也是比较落后的一种营销理念。为什么?顾名思义,产品导向就是以产品或者技术为中心,而不是以顾客为中心。所以,即使产品或者技术可能非常优秀,但是如果它不是顾客想要的,那么该产品就仍然可能无法畅销。
因此,产品导向真正的问题在于其不是聚焦顾客,而是聚焦产品或者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容易犯上我们之前曾经说过的“营销短视症”。犯上“营销短视症”的企业往往只看到了产品,而忽略了顾客购买这个产品的目的所在,忽略了顾客购买产品真正所要满足的深层需要。
在历史上,有大量的企业都因为产品导向而犯上“营销短视症”,从而最终走向没落甚至灭亡。我之前提到过的柯达、摩托罗拉甚至是苹果公司的麦金塔电脑等都曾经犯下这样的错误。
再举一个例子,索尼,这家当年推出Walkman,一手创造出“消费电子公司”概念的公司,曾经多次因为产品技术领先而创造辉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中,谁能够拥有一台索尼的Walkman,当时价格高达一两千元人民币,那绝对有点富二代的感觉,比今天拥有一台iPhone 6S更加气派和奢华。然而,索尼却也因为产品导向而屡次犯下致命的错误。
在索尼公司各种失败的产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其Betamax录像机了。20世纪60年代,在荷兰飞利浦公司研制成功全球首盘盒式录音磁带之后,索尼公司就在此技术上往前推进了一步,于1975年4月16日,率先发布了全球第一台家用录像机系统,其对应的录像带格式叫Betamax。
第二年,也就是1976年,JVC(即杰伟世,又称日本胜利公司)也单独发布了家用录像机系统,其对应的录像带格式叫VHS(Video Home System)。VHS格式与Betamax格式二者有什么区别呢?总体而言,Betamax格式技术比较先进,影像质量比较清晰,体积较小,但其磁带容量也小(录像时间较短),而VHS格式技术比较落后,影像质量比较差,体积大得像一块大砖头,但其磁带容量较大(录像时间较长)。
按道理来说,索尼没有任何理由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品牌上,索尼远远强于JVC;质量上,Betamax格式也远远优于VHS格式,而且索尼是第一个推出家用录像机的品牌,拥有领先优势,在JVC推出其VHS录像机时,索尼已卖出大约10万台Betamax格式录像机。因此,一开始,索尼Betamax格式占据了大约80%的市场份额,而JVC的VHS格式则只占据了大约20%的市场份额。
但是,历史的发展非常有意思,最后成功统一市场的居然是JVC的VHS格式,而索尼的Betamax格式却失败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索尼当时觉得自己技术非常领先,所以与各个企业合作都不愿意开放技术,也不愿意倾听合作伙伴的建议。JVC则采用开放式的合作策略,虚心地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合作机会,以期扩大市场。
这时候,机会来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世界最大的录像机消费市场并非日本,而是美国。当时,美国最主要的电器厂商之一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美国无线电公司)希望与索尼合作,并建议索尼降低录像带前进速度,以使得录像时间较长。但这一建议遭到了索尼的强烈反对,认为降低录像带前进速度会使得画质损失过于严重。无奈之下,RCA最终决定采用JVC的VHS格式,因为后者虽然影像质量较差,但录像时间较长。
由于RCA采用VHS格式,结果导致VHS格式在美国市场迅速成为主流。好莱坞对录像带的态度,也慢慢由最初的反对(担心电影收入下降)转变为支持(发现录像带可以带来电影下映后的长期额外收入)。当时,美国各地逐渐出现大量的录像带租借小店,基本上都是采用VHS格式录像带,因为VHS格式只需要一盒磁带(Betamax格式却需要两盒磁带)就可以录一部电影,大大方便管理。
慢慢地,VHS格式在市场上开始反败为胜,占据上风。到1984年,只有12家公司采用Betamax格式,但却有40多家公司采用VHS格式。随着JVC及其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VHS格式的市场支持度及消费者信任度大大提高,Betamax格式最终不敌VHS格式。1988年,全世界只剩下索尼公司孤家寡人一家生产Betamax格式,最后索尼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头,被迫宣布开始生产VHS格式的录像带,从而宣告VHS格式最终赢得了这场市场战争。
索尼Betamax格式之败,再一次告诉我们,光有产品和技术领先是不足以征服市场的,企业一定要以市场、顾客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技术为中心。
产品导向的企业往往在设计产品时眼睛向内看(只关心工程师的想法),但却忽略了眼睛向外看的重要性(需要让顾客介入,同时需要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由于产品导向的企业容易患上“营销短视症”,这些企业甚至无法正确定义竞争对手,往往目光过于狭隘(例如,可口可乐认为竞争对手只是百事可乐,过于关注软饮料,结果忽视了咖啡、果汁、茶等相关的饮料市场),从而最后被一种看起来不相关的新产品超越甚至取代了(例如,在中国大陆,可口可乐的大量市场被王老吉凉茶取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