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所处的时代。在新中国光环下成长起来的人的下一代,容易处在一种几近贫瘠又无所不能的精神状态。我的父亲生于新中国成立那一年,而我接近于那种精神状态。这种矛盾又可笑的状态,伴随着我初中以后的整个学习生活。由于对自己的学业水平没有客观的评价,而父母亲评价你能力的标准是坐不坐得住,态度怎么样,所以在很长时间里,我的学习其实是一种人生的修行,苦行。
用《输出力》这本书的视角来看,我一直是一个与书中倡导的情形相反,讲求输入的人。加上本来也不太注重物质享受,所以对于赚钱没有兴趣。因此真正做到了维持清贫的生活,预备“皓首穷经”的地步。知识对于我来说,从来都是代谢的不良品,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但表现出来的多是无能。过滤掉有用的知识后,我得到了纯粹的思维的快乐,这是我能一直坚持读书的动力来源。
读过《输出力》之后,我意识到,直到今天已不惑之年,仍毫无建树的原因,或许就是不够重视输出力。换句话说,输出力是要培养的。我了解到,言语的、文字的,以至于激发灵感的、叩击心灵的、学习的和个人色彩的输出,都是有技巧的。这些技巧适用于不同层面的输出(自己的作品),能带来新视角和新观点,并且其本身就蕴含着新的视角和观点。
文字输出的能力
与以往重视文章质量的提法不同,作者认为数量上的硬性要求胜过对品质的追求。他认为衡量写作能力的一大指标是能否达到4000字。轻松达到这一目标,才是会写文章的人。他把对写作能力的培养类比为长跑,只有从跑一公里开始,才能慢慢延长距离。用作者的话说,以量为目标的练习,有利于初学者在量的积累下实现质的突破。
坚持一定量,并且在一定时间集中精力,是作者输出创作成功的法则。本书的作者至今已经出版了700余本图书,如此高产的输出量,与看重知识的周转速度分不开。作者认为“输出知识,吸收知识”的周转过程极其重要,远比存储知识的量更重要。知识的周转构建了输入输出的正循环,促进了知识的更新,更有利于培养思考力。进一步地,作者一语中的的指出,“与其终年不紧不慢的输入,倒不如集中精力一两次记忆下来,然后再不断重复输出练习中精进。”
作者通篇从各个层次来阐明输出的重要。文字输出有基础的层面,也有专精的层面。输出文字离不开具体的体裁。作者关于如何写读书心得,写书评的方法,提出了共同的框架,即三色标记,和选择三处进行引用论述。读书时用三种颜色标出重点、次重点和有趣之处。构思写作时,选择首中尾部各一处,突出全书的亮点。针对小说心得的写作,作者认为将故事关键词(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现象的写法值得一试。
所有的限制都是在督促我们,将这样的心态运用到写作中,截止期限既是自我的督促,也是完成的动力。4000字每天的写作量为基础,制定出可行的写作计划,为自己划定最后期限,努力在那之前完成写作,长期以往我们就能得到很好的输出锻炼。
灵感泉涌的方法
创意自动产生源自需求。作者从根本上解决了创意的输出问题,那就是要有当事人意识。对遇到的事情,多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解决方案,创意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对于解决的方案,最有效的模式是跳出现有框架,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来形成。延续之前的观念,作者认为方案也要想三个方为万全之策。高效产出新方案也有章可循,像流水线生产般,那个用来套住原料的模具就是“函数”思维。函数思维的重点是对应。以某种设计元素为函数,输入某项便可以输出对应项。
比如,以“缩微”这一设计元素为函数,输入“城堡”,则缩微(城堡)=拼装玩具;输入“疆土”,则缩微(疆土)=地图;输入“信念”,则缩微(信念)=徽标;输入“意图”,则缩微(意图)=目标。诸如此类,函数思维多加练习会催生无限创意。
输出型学习模式
作者所谓的输出型学习,是用自己的语言尽快输出学到的知识,将所学彻底转换为自身技能。作者认为,学知识如果不马上运用便无法真正掌握。可以说,尽早实践是学习有效的保证。在学校里两人或多人一组相互表达输出,是有效检验知识牢固性的理想方法。作者现身说法,在书中分享了自己从高中时起和一位朋友共同学习十年的经历,也验证了这种相互输出方法的裨益。
从阅读到输出过程中,作者仍然强调了三色笔记法的重要性。红色标注“非常重要”的地方,蓝色标注“比较重要”的地方,绿色标注“感兴趣”的地方或是圈出关键词。这样划出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后,从中选出三处,以此来叙述一个完整故事。其实在一对一或一对多输出时,输出者相当于教授者,通过简明扼要的阐述,教授者浓缩了知识的要点,加上重视对方的反馈,教学会加深对习得知识的理解。
《输出力》一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自己命运的认知。过去我把输入当作生命的全部意义,现在我知道输出才能改变对自己的认知。而且对输出来说,一开始追求量的积累永远比追求质的要求要重要。只有做才是王道,没有输出就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输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