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意味着将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某一事物上,而注意力所在之处就是我们所经之事。
如果我们学着确定思维的位置,我们就能有意识地引导思维到对我们有益的地方,体会自己想要的感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打破自发思维模式。
面对问题时,我们可以引导思维探究过去的事件的起因或是聚焦未来的解决方案。在我们专注于当前任务或专心倾听他人讲话时,我们是在直接让思维聚焦当下。
当我们回想起过去遭受的不公,现在仍会感到愤懑不平。当我们幻想糟糕的未来,现在就会感到忧虑。所以,我们当下的感受会被动地受到过去或未来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失去与现实的联系。
就像画框框住了画,思维也框住了我们的经验。不同的思维框架决定了我们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和行为。
问题框架的重点是问题,即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因、理由和表现。在此框架下,我们的重点是错误的和不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期待的、想要的东西。这可能会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结果框架下,我们的重点是预期的结果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我想要什么?我怎么样才能实现它?为此我需要什么?”我们把问题重新表述为目标,注重可能性而非限制性。
在失败框架下,我们会以消极的眼光看待失败和错误,认为自己要避免这种状态。在反馈框架下,我们会将失败和错误视为一种反馈,并能从中得出相关指示,对当前的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正。
在不可能框架下,我们通常会对自身能力和可能性持有限制性的想法。这些想法阻碍我们选择积极的行动方案。在假设框架下,我们能在精神层面从所谓的“不可能”中解放自我,尝试各种可能性,果断采取行动。
比方说,你即将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心情十分激动。此时此刻,你的思维可能聚焦在这些地方:
◆你想象着未来,想象自己考砸了的情况。
◆你想象着最坏的情况。“我完成不了考试。考试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会不及格,永远也拿不到学位。”诸如此类的想法占据了你的大脑。
这些想法对你几乎没有帮助,它们只是让你背负压力,使你感到恐惧。对于这种情况,还有更积极更有利的想法和思维位置,比如:
◆你可以把思维引向考试结束后的那个晚上,想象一下会给自己哪些特别的奖赏或者自己会如何庆祝。
◆你可以想象自己清醒地坐在考场里,思路清晰地做完了考题。
◆你可以完全专注于当下,对自己说:“我做到了必要的一切,考前准备也非常充分,所以会有好结果的。”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通过有意识地选择思维的位置,增强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你可以练习观察思维的位置并以此为起点,有针对性地引导自己的思维,从而避免被无意识的自发思维模式所控制。
下列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可以帮你做到这一点:
◆我现在的思维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我现在是在想象的世界里,还是在用所有的感官感知当下?
◆我现在的思维是聚焦在细节上还是在元认知视角上?
◆我现在的思维框架是什么样的?
◆现在关注什么内容对我的思维有帮助?
《谁说我不可以:如何停止自我破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