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一前后,河洛大地进入三夏大忙季节。田野里的冬小麦已经成熟,进入收获期了。如今,现代化的收割机在小麦收割方面已经达到99%以上,但上个世纪60年代,还是农民挥镰忙收割的。
每到麦收时节,农村的学校都会放麦假,让孩子们跟着大人下地干活,干些力所能及的的事情。
其实,小孩子是干不动割麦这个农活的,但孩子们会㧟个篮子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拾麦穗,做到颗粒归仓。
夏天很热,去地里要带点水喝。那时候,没有装水的杯子,有的人就用当时葡萄糖输液的玻璃瓶装水。水是刚从井里打上的水,我们叫“井拔凉水”,凉丝丝的,喝着很舒爽,有一回,有人在水桶里放了糖精,一桶水又两又甜,别提多美了。长大才知道,糖精不是什么好东西,已经禁用,但当年,能喝到糖精调制的甜水,已经很奢侈了。
我最早拾麦穗,都是给生产队拾的。上小学时,学校组织我们拾麦穗,然后都交到学校了,学校也就给我们发几支圆珠笔芯用。
夏天拾麦穗,大太阳晒着,汗流浃背,脸上都有流汗的印子。虽然干农活很苦,但正是这种劳动让我们这些孩子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得到了锻炼,从此不再娇气,不怕吃苦,在学习上更认真,更下劲。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劳动课,或者让孩子们帮助大人干家务,也是为了给孩子以锻炼,挺好的。不过,只有真正干过农活的孩子,才更能体会到农民的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的这首悯农诗,现在小孩子们都会背诵,真的要理解,知道珍惜粮食,去地里拾一次麦穗或许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