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与书评
“疯狂”的书,“疯狂”的事,“疯狂”的人

“疯狂”的书,“疯狂”的事,“疯狂”的人

作者: 每天为你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7-08-08 22:51 被阅读20次

    近段日子,我零零碎碎地读了三本书,文体不同,小说、纪实和日记。

    这不是刻意的选择。

    但猛然发现,它们却都指向同一个出口,那就是“疯狂”。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是“疯狂”的,全书充斥着种族压迫和宗教狂热的刺鼻气味。芭芭拉·艾伦瑞克的做法是“疯狂”的,她化身女侍、旅馆服务员、售货员等,以《我在底层的生活》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美国底层社会的辛酸史。马林诺夫斯基的人格是“疯狂”的,《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彻底将他的“狭窄心胸”展露无遗,这与人类学家应该秉持的道德截然相反。

    其实,“疯狂”只不过是构成这世界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尚待发现。

    01《八月之光》

    【美】威廉·福克纳

    豆瓣评分:8.4分(546人评价)

    处在八月,读《八月之光》。这是我看上这本书的诱因。

    福克纳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先行者,他获诺贝尔文学奖比海明威还早了5年。他是一个信仰清教的人,但却目睹过清教徒集体虐待屠杀黑人的惨景。这让他在激烈矛盾中对种族压迫和宗教狂热有了清醒的认识。

    《八月之光》也就在这种现状下产生。

    刚进入阅读,诗意的村庄映入眼帘,人们善良。但你千万不要以为单纯可爱、未婚先孕的丽娜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克里斯默斯,一个仅因父亲可能带有黑人血统就饱受歧视的孤儿。他的父亲被身为清教徒的外祖父杀害,母亲在生他时也因外祖父拒绝治疗而死于难产。从此,他不仅被外祖父抛弃,送进孤儿院,还不断受到人们的迫害。

    克里斯默斯就这样在种族歧视和宗教狂热中野蛮生长。他极力反感,身心扭曲,最终残害了同是清教徒、毒打他的养父,以及怀疑他的初恋女友。这实在是可怜可叹、可悲可恨。

    福克纳似乎冷血,故事残酷。

    但克里斯默斯却寓意“圣诞”,似乎带有某种美好的向往。而这一切都寄托在丽娜身上。他死后,丽娜的孩子也恰好出生。

    有人问福克纳,为何取《八月之光》这个书名。

    福克纳说,“故乡‘八月之初有那么几天,阳光柔和得像圣灵降临……’”

    这世间总是存有美好。撇开傲慢、偏见和狂热,八月之光也会恰如其时地抵达大地,温暖我们冷却的心。

    02《我在底层的生活》

    【美】芭芭拉·艾伦瑞克

    豆瓣评分:7.6分(1183人评价)

    世界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吗?

    很多人有如此疑惑。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波莉·汤因比在评价《我在底层的生活》时说,“在21世纪,事物并没有变得越来越美好。”这是他基于美国底层世界而作出的判断。

    美国底层世界到底什么样?1998年,艾伦瑞克以一个新闻调查记者的敏锐度发掘到这个问题,并付诸行动,隐藏身份和地位,化身女侍、旅馆服务员、售货员等潜入进去。她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并不是亲身体验贫穷,而是想实际了解真正的穷人每天如何平衡收入和开支。

    当时,美国穷人要维持生计每天要赚到8.89美元时薪,但一般只能是6到7美元时薪。对此,他们每天都在为生存挣扎。即便是面对时薪低廉的工作,他们也不敢轻易离职,因为待业一天就等于失去生活来源。

    艾伦瑞克用事实告诉我们一个被掩盖起来的世界。穷人是被遗忘的人,即使国家财富与日俱增,但他们却远处在社会之外。即使他们再拼命工作,在房地产市场疯长的时代,也永远不可能一下子从出租房跳到拥有自己的、更贵一点的住房,而且还会清晰看见自己孩子可悲的未来。

    如今,很多人在讨论这两个问题。是越贫穷越工作?还是越工作越贫穷?

    或者说,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已经沦为一句谎言?

    答案不易揭晓。

    但起码有一点是明确的,美国底层人民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即使这故事发生在20年前,但当今仍然适用,甚至更为突出。

    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依旧每一天在为生存和尊严,进行着充满苦与乐的抗争。

    03《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英】马林诺夫斯基

    豆瓣评分:8.1分(119人评价)

    马林诺夫斯基的遗孀将他的私人日记一经“曝光”出版,就在人类学界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这是一大“丑闻”,简直颠覆了人类学者传统的光辉想象,亵渎了神圣。

    理由何在?

    马林诺夫斯基作为伟大的社会科学家和社会人类开创者,在迈鲁和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时写下的私人日记里,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亲密朋友的沮丧和不满,也居高临下地用猛烈的语言评论其他族群和人,以及对旧情人的念念不忘,甚至出现粗鲁堕落的内容,显得“心胸狭窄”,不合身份。但这也真正验证了私人日记的基本特性,也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

    但不禁要问,对挖苦讽刺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的人来说,他们是否有勇气如此坦白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写作。如果不能,就没有资格加以评判。尽管他在日记中暴露出的自身缺点多于美德,可这正是他的意图所在,是对自己的警戒。

    马林诺夫斯基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而《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就是他全面性格的一次集中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田野中面对的各种诱惑、软弱和绝望,也可以理解他那竭力释放情绪的“不礼貌、不文明”的方式。

    我们或许无法放下道貌岸然的架子去坦诚面对自己,但我们至少要承认马林诺夫斯基的勇气。

    更为重要的是,坦诚代表一种解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疯狂”的书,“疯狂”的事,“疯狂”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wx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