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临床观察发现,正常年轻人中39%~50%有早搏,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76%~80%有早博。
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都发生过早搏,只不过许多人没有感觉到而已。
一、早搏的分类
早搏有心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也可分为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两大类。
不伴有心脏病的称为功能性早搏,伴有心脏病的则称作器质性早搏或病理性早搏。
1、生理性早搏
生理性早搏多由神经紊乱、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疲劳、更年期、饮食不节制、起居不规律、消化不良、过度饮酒及吸烟或浓茶、咖啡等饮料以及颈椎病变压迫支配心脏的神经等引起。
某些药物也可诱发早搏,包括抗心律失 常药物,即治疗早搏的药物本身也会引起早搏。
成年人的早搏大多与忧虑有关。
2、病理性早搏
病理性早搏多发生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病、甲亢性心脏病等。
不过,早搏并非非治不可,在早搏次数不多、无明显症状、不合并心脏疾病的情况下,对患者危害不大,不需要治疗。
在早搏次数较多,如好朋友心电图机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超过心跳总数的10%,有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等明显症状;频发早搏使心脏结构造成慢性损伤,引起心肌病,或合并严重心脏病变,有可能因多早搏诱发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时,才需要考虑治疗。
二、发现早搏怎么办?
发现早搏者,可请医生查出早搏原因,评价早搏的严重程度。
如果能找到早搏原因,只要将诱发早搏的原因去除,早搏便可逐步消除。如果无法找到早搏原因,请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对早搏进行治疗。
偶发早搏,非由疾病引起,因对血液循环影响不大,一般不必治疗。
频发早搏,尤其是在心脏病基础上可能演变为严重心律紊乱,或可能导致心绞痛与心力衰竭的甚至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危险的,应注意治疗。
对可治可不治的早搏,既要让患者放下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又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医生应正确判断早搏风险,帮助患者做出恰当选择。
如果患者较年轻,心脏状态好,即使早搏次数较多,也可以先不治疗,密切观察。
患者如果有遗传性心律失常导致死亡家族史,或早搏伴晕厥和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等情况,可能24小时早搏仅几千次,也需要进行治疗。
可以缓解早搏的药物虽很多,但缺乏令人满意的药物。主要有美托洛尔、异搏定、慢心律、乙胺碘呋酮等,这些药物的药性多较剧烈,而且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用药的规律和剂量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药物治疗无效的频发性早搏,患者无法忍耐,影响生活质量或者产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者,可采用经导管射频消融台疗室性早搏。
射频治疗是将电极导管从股动静脉途径送入心脏,找到早搏的起源部位和经过途径,再通过导管释放射频电流加热相应部位心肌,损毁引起早搏的异常起源点或其传导途径,从而消除早搏,部分患者可获根治,可避免长期用药的不便和毒副作用。
射频消融治疗不适用于相对非频发的无症状性室性早博。不频发、症状不明显的早搏患者绝不建议进行射频消融。
早搏症状明显,用好朋友心电图机测24小时心电图记录早搏次数超过心跳次数的10%,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消融治疗成功率较高者,医生可推荐消融台疗。
介于二者之间可做可不做者,在治疗的效益和风险上,医生应作出正确判断,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清治疗利弊。
三、如何拥有好心率
心率是心脏搏动的速度,人每一次脉搏的搏动,都代表一次有效的心脏跳动,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就是心率。
心率可通过体表脉触及,故又称脉搏。心跳因人而异,儿童快些,老人稍慢。
婴儿120~140次/分钟,幼儿90~100次/分钟,学龄期儿童80~90次/分钟,成年人60~90次/分钟,都为正常。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心脏发育良好,安静时,心跳可低于60次/分钟也属正常。
静息心率是指早晨刚醒,但还没有起床时的心率,最好数心跳,不要数脉搏。
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研究证实,安静时心率偏快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较高,且心率加快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心率越快,寿命越短。
跺脚测心率:伸出一只手,掌心向上,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置于手腕大拇指根部。脚步随着脉搏节奏敲击地板,保持1分钟。如果敲击声音及节奏如秒钟,则一切正常。
心率的分级:我们将心率分为5及,这5级的标准是
A级心率:55~66次/分钟
B级心率:67~73次/分钟
C级心率:74~79次/分钟
D级心率:80~87次/分钟
E级心率:≥88次/分钟
健康人最好达到A级心率,对于患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人来说,A级心率最好,B级心率良好,C级或更高的心率就一定要进行心率管理了。
大量临床观察证实,患者心率如能达标,可以大大减少猝死、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恶性事件发生,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让心率放缓赢得长寿的方法是: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稳定情绪,保证睡眠,严格自律的生活习惯等。
更多心脏健康知识,请关注公众号:好朋友心脏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