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倾城之恋》有感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的“孩子”象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白流苏、范柳原,包括文中白公馆的众人,甚至是徐太太,都能看到张爱玲的痕迹,无处不在。
美国婚姻及家族治疗学会的著名婚姻治疗家弗拉莫医生曾经说过,在所有对人类具有冲击性的力量中,原生家庭是最具影响力的。原生家庭就是指一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在其中生活的家庭,这里通常是指个人幼年时所待最长久的家庭。
《倾城之恋》的“城”,这座城指的是1942年陷落的香港;“倾”字面的意思,就是“倒”的意思,在那个法律崩坏的年代,这篇短篇小说写了男女间的小情小爱,似乎在一直谈情说爱,却反映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战乱及其前后,普通老百姓怎样生存和挣扎,并进一步探讨了此情此景下的爱情、婚姻和人性,以及人生当中的好多无可奈何。
![](https://img.haomeiwen.com/i8792583/765de4988c946337.png)
构成家庭的两大关系就是亲子之爱和男女之爱,在小说中,这两种关系都呈现出扭曲之状,在家里边的人感到痛苦,想逃离家的人又笼罩在挥之不去的过去的阴影里,从而形成了“家毁人,人亦毁家以毁人的怪圈。小说中这些暗黑系的描述一直贯穿全文。
上海为了“节省时光”,将所有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是用的老钟,三、两句就描述出了白公馆就是一个老旧家庭。贯穿全文的关于白公馆的介绍都是那样灰沉沉的,“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格子里透进两方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紫檀匣了,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蓝自鸣钟,机括早坏了……”文中的许多意象,如“灯光”、“尘灰吊子”、“朱罗纱帐”,以及古典的胡琴声,令人仿佛同入阴雨天狭窄闭塞的小巷,很难不让人感到压抑。
这就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旧式大家庭的场景。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
白家小姐白流苏是漂亮的,“倾城”,又暗指女主人公杰出的美貌,“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磁,现在由磁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上颔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的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的可爱。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
白流苏因为受到家暴而离婚,住回了娘家。而娘家人把她的钱用光后,对她百般嫌弃。娘家用光了她的钱,几年以后就开始嫌弃白流苏身无分文,坐吃白家,想赶她出门。
在四爷的胡琴声中,白家人将白流苏已离婚七、八年的前夫逝去的消息告知了她,她的家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一致要让她去前夫家中尽孝道的事时,她以当时社会里的极其脆弱的法律武器来开脱、维护自己,却遭到了家人的嘲弄和讥讽。
小说的前两章就这样简要地描述了白流苏、她的生活环境以及她面临的生活困境。我们不难看到的是,这里面就有着张爱玲原生家庭的影子。里面很多人物就来自于她的父母和她家族里亲戚的各种形象,而且跟她的感官一样,这些人自私、贪婪、冷漠。
张爱玲是一个弃儿,四岁时,父亲与母亲离婚。母亲离开家,远走英国。从此,母爱在她的生命里,就一直缺失和匮乏。而父亲,又给予了她惨绝人寰的冤枉、暴力、软禁和伤害。敏感的张爱玲自小在高门望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几乎未享受过正常的家庭温暖,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永远是生疏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张爱玲从父母身上学会了这些,她对待很多事情也是极冷漠的,比如说她和她母亲的关系处理。
白流苏的婚姻情况就是张爱玲原生家庭的体验,白小姐遇到的是家暴式的婚姻,无可奈何回到娘家,白小姐的母亲也是冷漠到极致的,可是即使这样,白小姐也替张爱玲喊出了对母亲的渴望,“妈,妈,你老人家给我做主!”不过,她也能很快明白,“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母亲的冷漠回应更让她心寒。白家小姐流苏和张爱玲一样,缺少完整正常的家庭生活与温暖,她自卑、孤立无助,她敏感,她找不到在白家的地位。
被指责的痛令她觉得继续待在白家就是煎熬,当她求助母亲时,母亲却只是轻描淡写、避重就轻地也劝她回前夫家中……,在白老太太眼里,女儿流苏真的是个拖累。白流苏不禁呜咽起来,“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
白家人仰马翻地在为白家七妹亲事忙碌着,媒人徐太太牵线搭桥,介绍了一位姓范的,32岁,年青多金,通过徐太太,了解到范柳原的家庭情况,父亲是个著名的华侨,很有些家产,他是父亲出国后与一位华侨交际花的生的私生子,由于得不到家族的承认,父母双亡后吃了一些苦头后才继承家产。”这样的个人情况,应该大家都抢着的,是什么原因呢?白家人不禁问了,这样条件好的人怎么会到现在不结婚?由于幼年时代的特殊环境,他的脾气本有点怪僻,后经历的多了,徐太太又说了他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且这人无意于家庭幸福。
可是大家的重心都不在这句话上了,我们看到的是,白家都是自私自利的人,白四奶奶想把自己的女儿推荐给范柳原,而白老太太为了自己的好名声,还是坚持把没娘的七小姐宝络介绍给这个黄金单身汉。对于白流苏,白公馆并没有上心,只是想打发她出门而已。
遗传就是这样的神秘飘忽,在说母亲冷漠的同时,白流苏又何尝不是,她一直不停地提醒自己,家里所有的人都不会为她上心,只会为利益出卖她,她是个无依无靠的人,她必须要为自己打算。
就这样,范柳原,出现在白流苏的面前。白流苏很适时地利用了机会。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第一次相见并没有多加叙述,只是通过一起去的白家人所表现出来的愤怒很隐晦地讲了下,白家人勾心斗角,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白家的不和给白流苏出场的机会,流苏小姐和范先生跳了几场舞。她破坏了宝络的相亲,也破坏了四奶奶的计谋。
其实,范先生行走于江湖之中,淡然看着这一家子的莺莺燕燕,无动于衷,只是来做一场游戏罢了,不过白流苏对于家人的恼怒却表现得很镇定,虽不是有意的,但也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不过,她也是个明白的人,她不相信范先生对她说的话,这时,她极为理智,范先生对女人常说动人的谎言,而她是个六亲不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她必须要自己想办法。
也许是第一眼很重要,范柳原对她是有点小想法了,在后面的段落中描述了范柳原眼中的白流苏,“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尽情理,美得渺茫。但最让范柳原动心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流苏有着东方女性那一低头的温柔。”
范先生有钱,很自然地请到徐太太帮忙,安排了白流苏的香港之行,对于白流苏来说,很意外,不过她遗传了父亲的赌徒基因,她愿意去赌一次,就她现在的处境,她为了自己的生存,她也要去赌一次,于是,带着赌徒必胜的心理,挺身走险,跟着徐太太来到了香港。
白流苏,聪明精明,可她也是一个小女人,在经历了失败婚姻、面对家人的嫌弃,她内心是渴望爱的,于是,到了香港的旅馆,看到了范先生,即使有思想准备,知道这次香港之行是范柳原安排的,“一颗心依旧不免跳得厉害。”对她来说,范先生较一般人来说,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两个人在个性上其实还是很相似的,两个自私的人,他们之间的纠缠自始至终都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实际好处。这一对红男绿女就开始了他们的彼此试探、你来我往的“恋爱”。
第二次的接触也是在舞场中的,虽然经历各不相同,但两个都比较敏感和孤独,没有安全感,范柳原半开玩笑地说着:“譬如说,我爱你,一辈子都爱你。”这时候的这句话没有人当真。也许两个人都觉得这个世界太假,身边的人也太假,都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找那么点不假的。
很多人是很喜欢张爱玲在这本小说里写的关于两人爱情的篇章的。这就是恋爱中的应该有样子。
尤其是这样的一段话,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在这一刻,范柳原是否用了一点点心思去试探白流苏,白流苏是不是有一点点心动,这个也许只有张爱玲本人心里知道,可是自私、怯懦的张爱玲在这时却不敢显露出来,流苏说范柳原爱假装,范柳原说白流苏很天真,就这样,把本来可以是山盟海誓的美好场景转变成了一个小闹剧。
不过,张爱玲还是把她的渴望从范柳原口中说了出来,“我要你懂得我。”而流苏也做了回应,流苏愿意试试看,在某种范围内,她什么都愿意。在这里,张爱玲成全了自己的一点小心思,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都做了让步,都给了对方一点点温情,哪怕只是少许。
在这后面的日子里,两个人确实像在谈恋爱了,一个是淑女,一个是绅士,白流苏坦诚地说,“我又何尝爱作——这也是逼上梁山,人家跟我耍心眼儿,我不跟人家耍心眼,……准得找着我欺侮。”而柳原也说,“只有对你,我说过句把真话,”、“我的确为你费了不少的心机。”
这时,很容易想起《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与贾宝玉,不同的是,林黛玉与贾宝玉是真心相爱的,他们彼此试探是探究对方对自己有多少真心,他们经过一次次的试探之后,两个人更相爱了,但白流苏和范柳原不同,在生活面前,貌似甜蜜的交往还是透着几分酸楚。因为即使是这样,两个人依旧在算着各自的小算盘,流苏始终在想着如何让范柳原能和她结婚,而范柳原想跟她讨些真情,却又想游戏人生。
两个人终于争执起来,都为了对方而气恼,气恼彼此的算计,白流苏终于明确范柳原只是想让她做情妇,不想给她婚姻,可她还是想争一争,于是,她提出了回上海,范柳原也不强求,因为范柳原也算计好了,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
白流苏作为旧封建家族的小姐,因为经济不独立,境况比范柳原更遭,从一开始就不是为爱,对于白流苏来说,她迫切想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所以她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经济问题,所以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本来回上海是想逼范柳原和她结婚的,不过,范柳原不想,只想“金屋藏娇”,在这样的情况下,白流苏是一退再退,她不得不先投降,家人的冷漠,为了生计,白流苏放弃了挣扎,范柳原的一封来信,她无奈地放下淑女的身段,去了香港,决定做范柳原的情妇。
这一次的相聚,两个人在宾馆里重聚,柳原提到了他一直想从流苏房间的窗户里看月亮,让流苏明白范柳原是有一些喜欢她的,尽管如此,柳原对待她也只是不过这样,也只是在算计她,她很心寒,却也只是这样而已,因为她没有选择,从她离开白家后再度返港回到范柳原身边,她就没有选择了,没有退路了。
可真的只有算计吗?张爱玲又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始终不肯冒失,现在忽然成真的了,两人都糊涂了。”
白流苏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她跟他的目的只是为了经济上的案例,范柳原也做到了“金屋藏娇”,他给白流苏租了一套房子,购置了一些家具,请了一个女佣,这时候的白流苏是安心的,她跟着范柳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经济上的安全,她了解范柳原,这一点她可以放心。范柳原也了解她,他跟她说她要去英国,可能一年半载,一点舍不得也没有。
不过这个时候其实白流苏还是有些不知所措的,骨子里的大家族小姐风范让她不知如何面对情妇这个身份,在范柳原出去之后,她既感觉到了一种轻松,因为不需要面对白家人了,清静了,不需要谨守情妇的本份,讨好范柳原,让她松了一口气,却又感到寂寞,那么大的房子就她一个人,在这里,范柳原不是随时陪着她的,她只是范柳原圈养的情妇,不需要持家,为需要看孩子,也不需要勤俭,往情妇方向发展,她又放弃不了她自己以为的淑女形象。
原以为她就这样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和其他的情妇一样,依附于男人的经济,守住寂寞,做个美丽的花瓶。命运给了白流苏一个转折的机会。 1941年,日本攻进香港,范柳原没能走得成,两个人都放弃了算计,在生死线挣扎之间,对彼此都露出了一点点的真心,念着彼此,流苏住的房子经历了轰炸,她还在想柳原的船有没有驶出港口,而柳原千方百计地找到一辆军用卡车,返回到租住的房子里,将流苏接走,一起度过了最危险的时间。停战后,两个人回到租住的地方,这个时候,他只有她,她也只有他两个人相处倒有些老夫老妻的范了,流苏烧饭做菜,柳原帮着做家务。
在《倾城之恋》里,几段文字把白流苏和范柳原剖析的清清楚楚,不完整的原生家庭,让两个人的婚恋观都那么的不正,有些偏激,两个人都出身于一定意义上的贵族,都看多了家族的尔虞我诈,缺乏父母的关爱,两个人对感情有一点幻想却不敢面对,都怕受到伤害。
和白流苏不一样的地方是,范柳原虽无亲人关爱,但经济实力雄厚,一直在外面做生意,锻炼了一身“泡妞”本事,他心灵空虚,秉着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享乐至上,把恋爱看作高尔夫与威士忌中间的调剂。他不放真心,却有一点点动心,所以他需要白流苏无条件地留在他的身边,但并不愿意娶她,范柳原一直在用多种方式让周围的人觉得白流苏就是他的人,他也通过和一个亡国公主的交往,让白流苏知道她并不是生命中唯一的那个人,她只是他目前感兴趣的女人,不要得寸进尺,对他有新的要求。
男人和女人的格局不一样。让范柳原做和白流苏结婚的决定却是因为一个城,用一个城的沦陷换来了白流苏需要的那个纸书。
范柳原是个情场浪子,然而在他纵情声色的外表之下,他又何尝不是一个孤独之人,从他出场开始,就不停地辗转于上海、香港、英国、新加坡、锡兰、马来亚等地,然而天下之大,却没有一个是他真正的家。他一直在流浪,在他无情的表象之后,他很渴望那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典爱情故事心向往之,他的游戏人生的态度只不过是他面对荒唐、庸俗、市侩以及虚无人世的一种反抗和挑战,是自己的一种伪装,作为社会的叛逆者,他不为世俗所拘,遭遇了更为无情的世情,他的滥情带有对世情和女性的讽刺和调侃,更像是故意为之的“恶作剧”。
是什么让他定下心来,是这个城遇上战争,也许这个事实让范柳原明白了,自己终归扭不过老天的安排,他停了下来,选择了让他略微有点动心的白流苏。因为人生很短,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文章里两人的爱情令人缠绵悱恻的同时,整篇小说的色调也令人没办法清爽地舒缓过一口气来。对于张爱玲的小说一直是又爱又恨的,她写的小说好多都有这样子很戳心窝的描写,也就是开头提到的暗黑系的,看着很是沉重。
父母的婚姻,让张爱玲变得特别没有安全感。渐渐地,身体里映射着一种深入骨髓的不安,总感觉自己被人抛弃,无家可归,无人可依。她变得愈发敏感,多疑,自我封闭,喜欢把一切都藏在心里,不敢随意宣泄情绪。爱的极度缺失使她过早地积累了对人和事的否定性情绪,形成了她自私多疑、孤傲冷僻的个性。
张爱玲,中国著名现代女作家,她的童年生活经历却也成全了她,她的敏感多疑使她的文学作品别具特色,她的小说无论是超越雅俗,还是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是个独特的存在。
《倾城之恋》,小说名字看着阳光,文中却晦涩忧伤,文章开头描述的白公馆一直都是灰蒙蒙的色调,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正好对应了流苏的低语,说这屋子住不下去了。即使到最后,范柳原因香港沦陷滞留在白流苏身边,并且给了流苏一个长期船票,和她领了结婚证,给了她需要的名分,但流苏有的时候还是很迷茫。
流苏赌赢了,她成功地摆脱了白公馆的生活困境,经济上实现了自由,可她是和范柳原结婚了,不过,范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把那些甜言蜜语留给了外面的女人,可是她却很困惑、茫然,这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呢?
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这也是张爱玲的怅然若失,跟范柳原一样,张爱玲敏感孤独性情的背后,是渴望爱情的,她自己就很坦白地把伤痕撕开来给大家看,告诉大家,他们那个时代的爱情就是这样,是带着生活需要的你倾我轧。
可是她又那么现实,不过,也只能这样子了,在文中,张爱玲做了一个说明,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留住了范柳原。白流苏和范柳原,因为他们的彼此了解,因为那一刹那的、彻底的互相谅解,这就是他们可以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的理由。张爱玲很明白:两个人不过都是自私的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文末“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又咿咿哑哑地拉着,正好对应了小说开头四爷拉着的二胡,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曾经有五言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而张爱玲只是回了四字,“不问也罢。”文末有这么一段看尽沧桑、却无可奈何的文字,着实让人愁肠百结。
我们一来到这世界上,一般首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我们最早的安全感、信任感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亲子关系的良好与否都会影响到本人的发展。无论是张爱玲,还是白流苏、白柳原,包括刚刚提到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他们的童年都不幸福,缺乏完整的家庭的爱使他们在面对爱情时显得格外缺乏安全感。在那样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如愿,纵有深情几许,此事古难全。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从这篇小说又回到作者本身,联系张爱玲生平,她又何尝不是一个传奇。张也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她的身上既有古典美,又有新式美。如同她的原生家庭,父亲为晚清贵族的遗少,母亲却是留过洋的时髦新女性。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张也早早地经历了离家出走。张爱玲作为一个天才作家,她童年的经历足以使她的心理受到无法愈合的创伤,成为永远的病痛,最终使得她的性格趋向乖张,有了诸如自恋、自闭等心理症状,这是病态的心理症状,而这种病态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隐藏在她的日常行为、婚恋生活及作品中。
阅读完整篇小说后,不能免俗地要谈到胡兰成,这个在张爱玲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人,短短几年的爱恋,却纠缠了张爱玲的一生,她卑微、毫无下限的痴恋,造就了她下半辈子的孤独。
《倾城之恋》正是在1942年香港陷落后的故事,也许是张爱玲的私心和向往,在小说的最后,白流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婚姻。也就是香港沦陷那年张爱玲认识了胡兰成, 在现实中,张爱玲却没有白流苏的福气了,张爱玲爱胡兰成,为他资助了不少钱又不得不审视这段感情,因为胡兰成是汉奸,最终离婚。张爱玲,终其一生婚姻无定,漂泊一生,胡兰成却游走江湖,尽管两个人离婚了,张爱玲仍是竭尽所有,帮助胡兰成。
她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很多人都不明白是什么情况让才华横溢的美貌佳人爱上一个比她大十多岁的花花太岁的,在我们世俗观念中,胡兰成还不是好人,他是个汉奸。
张爱玲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也许我们可以从《倾城之恋》中可窥见原因一二。
柳原一边问流苏,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一边说,自己的窗子下面吊下一枝紫藤,挡住了一半。也就是玫瑰,也许不是。
紫藤花的花语是深深的思念和执着的等待。而玫瑰的花语是爱情、高贵、纯洁,想来张爱玲依然是带着一点梦想的,她渴望爱情、哪怕是等待,这或许是后来张爱玲为什么那么爱胡兰成的原因吧,也许胡兰成身上有张爱玲需要的特质吧,有她需要的那份渴望。即使她的小说一直有种灰蒙蒙的感觉,她依然挣扎着,在一段残瓦断垣中透一点点绿,我想从你窗户里看月亮,让几近窒息的人们都松一口气。
幸好有这样的张爱玲,让我们能更好地看到人性的内心。或许,只有经历过深刻爱情的作家才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作品来。是她告诉历史,告诉我们,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而且不需要战火轰鸣,普通老百姓在那样的乱世中求生存,透过张爱玲的目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张爱玲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伤城。”《倾城之恋》中的这座沦陷之城,便是张爱玲心中那座伤城。
作家叶兆言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幸好这样的张爱玲,也仅有一个,看她的文章,实在是酸苦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