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这一个问题:英伦,你是如何能够每天坚持瑜伽冥想的呢?
有的人是对瑜伽冥想本身感兴趣,但更多的时候,小伙伴们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怎么样可以持续做自己需要“坚持”的事情?
请参考我的以下视角,每个视角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希望至少有其中一个点能够帮助到你。
祝,阅读愉快。
视角1: “干,就对了。”
如果问我的这个人,Ta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在做之前就先开始担心这担心这,以及后来也什么都没有做。话一直说得挺多,好像挺关心,也挺受困扰,但行动上的表现为零。屡屡如此。
我的回答可能是这样的:干,就对了。
去受一下阳刚的老爷儿们的气质熏陶,激发一下自我。
有的时候,真的是这样——自己先假设把这件事情变成困难,这样自己就有借口不行动了。
但是,这种情况下的困难,完全只不过是自我逃避和自我伪装罢了。
视角2:学会休息
如果问我的这个人,Ta想做的事情特别多。比如,Ta除了工作本身以外,业余时间还在同时学英语,学理财,上关系课,还报了中医班等等等。
接着,再跑过来问我说:怎么样可以坚持做冥想?现在每天都感觉自己精力不够,人很容易累。还有就是,自己每次冥想都会睡着。怎么办,怎么坚持?
我真的听到过有人这么说。
我的回答会是:这个时候,你还在想怎么坚持????你现在需要想的是,怎么样让自己学会休息???
这个时候,我很有可能演员上身,语气夸张地“表演”一遍Ta的故事让Ta自己看看。
来让Ta意识到一件事:Ta需要懂得休息,至少Ta的身体需要得到休息。而Ta想要的,太多了。身体跟不上Ta所有的欲望。
对,因为不懂得休息的人,常常很难自己意识到:自己需要休息。
这个时候,旁人会感到很奇怪,会想:你都自己去报中医班了,你不是应该更懂得养生和照顾身体吗?
但,事情并不一定是这样的。
通常会给自己安排做不过来的学习和工作的人,要么是因为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要么是因为内心有非常多自己化解不掉的焦虑——Ta没有办法面对自己。
这个时候,可能还会同步出现,很明显的拖延症。
一方面,给自己安排了很多要做的事情,一方面自己的身心对这些安排都非常抗拒。
当身心如同受到奴役,产生抗拒和拖延,是容易理解的。
有两个行为,可以为这样的人提供转机的切入点:
第一,刚刚提到的,学会尊重身体的真实状态,学会休息。
第二,整理自己的居家和工作环境。借助外在的整理和断舍离,也同时对自己的内心和生活进行整顿和断舍离。
一个人能够坚持某一件事的能力,也常常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舍弃其它事情的能力。
视角3:这件事,对你有多重要?
当别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很可能会反问对方:这件事,对你有多重要?
对,在这个人问我要怎么样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会想先问Ta:你到底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这件事是你真正喜欢的吗?虽然没有做过,但特别想尝试吗?如果不是,你在借由这件事追求什么?你想了吗?想清楚了吗?
有的人擅长于借由直接的行动而学习的。如果这个人离自己的心很近,这个打法就会带来效果。因为Ta的行动是直接连着Ta的心的。
但也有的人,完全只是因为做而做而已。这样就可惜了——不必要地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和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渴求离得越来越远。
如果这个人说不出所以然来,我会选择发发我自己对应的文章给Ta参考。不会多做谈话。
如果这个人Ta会接着开始告诉我,Ta是怎么思考这件事的,做了哪些尝试,感觉自己是卡顿在哪个地方,Ta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什么。那么我就会流露出更加乐于助人的一面,和这个人共同观察和思考。
因为我会感觉到,这个人问我问题的时候,是认真的。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一个人对自己所提问题的重视程度,代表着这个人的动力,也和这个问题被解决的可能性高低直接挂钩。
而有的人来问你问题的心态,就像Ta坐在摩托车上路过你正在摆摊:
Ta只是随口问一句,你摆的是什么,没有想过要把车停下来,也没有真的听见你回答什么。风声呼啸而过,Ta从头到尾,都只是路过。
之所以会问你,只是因为觉得,反正问问自己没有什么损失,Ta也没有真的想过,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完全是无意识的行为。
我只能说,如果以这样心态路过的,只是某一个别人,那无伤大雅。但如果,以这样的心态路过的,是自己的整个人生,就很可怕了。
视角4:有意识地选择和创造你的环境
除了有意识地自己努力以外,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到一个正确而有益的环境,我认为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我之前做德语翻译的生涯里,我先后从厦门,跳到广州,佛山,最后到了上海。原因就在于,除去北京,在上海,小语种从业人员发展环境要好得多,当然竞争也相应地激烈。
但当时懵懂的那个自己,只觉得自己特别想可以在语言上继续发展。
我后来在职场上得到的各种能力上的锻炼,视野上的扩充,和我想办法跳入的这些职场环境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是如果我当时如果只留在厦门,很可能不会有的。
当时在厦门,拿着我的本三学历,我能找到的工作,要么是外贸,要么是客服,我自己不是很感兴趣。
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还有点自己的脾气,有点自己的个性。
比如,别人和我说,那你怎么不去考研当德语老师,这样稳定啊。我的反应就会像这个人讲的是听不懂的外星语言那样,深深皱起眉头,回答道:但是我不想啊!
想一想,假设我当时一直留在厦门的话,我对精进语言这件事的看法可能只能停留在:那我多读读原文小说吧。自己工作之余再背背单词吧。最多接一下家教吧。要不,再交交德国的笔友??
不是当老师不好,只是我没有这个想法当德语老师。
也不是留在厦门的生活就一定不好,那样的生活里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好。
只是,我身为自己,想要的,不是那样。
为此,我经历了许多,一路许多周折。但总归对我来说,都值得了。
但是我不是永远这么激进。
比如其实我非常喜欢上海这个环境,但我还是从上海搬来杭州了。一个直接原因是因为上海不接受单身购房。当然还有其它种种原因,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放眼望去,面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买房,孩子上学,医保,有很多人,都会感觉像在面对大山。也有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这个环境迎来了转机,例如当国家宏观调控大环境下的房产市场等等。
无论做出什么选择,能够清醒观察环境,也能够保有一颗热切的心,去积极观察和寻找有哪些能为自己做的事情,在现实意义的生活中都很重要。
说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这也涉及到一个人的特质。
比如,如果你知道你自己是一个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了,你可以顺势让自己变得特别擅长于泡在对自己有益的人和环境边上。
而不是死抠自己应该变得更有意志力抵挡身边的人对你的诱惑和影响。
当然,你显然也会需要对你身边的人进行断舍离,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很容易受外界影响了啊!
如果这个时候,你感到阻碍你的是你的家人,那你也需要能够保持距离和明确自己的界限感。
视角5:哪怕只是做多一点,也比完全不做好
接下来,我讲讲我自己练习ISHA瑜伽冥想的过程。
我是2016年开始练的。
一开始的时候,我只能每天练30-60分钟。光是保持这个练习时间,当时的我,就已经感到很吃力了。
当时最大的难点在于我的工作节奏太快了,而练习ISHA瑜伽还需要空腹四个小时。
于是,尽管我主观上希望自己可以练习得再多一点,但感觉再多就要超出我当时个人的生活平衡了。
当时介绍我去练习的好朋友,她在第一年练习的时候就已经是可以一天练习五六个小时,而且是很快乐地练习。
我那时就对自己摇了摇头,心想:我不能和她比。
这个摇头的心情,起初是一种感慨:人和人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我和她根本是没法比的。她跟我完全不在同一个层级上。
但这个感慨持续的时间没有太久。我确实这么做了:我不和她比。
因为当我面对我的人生的时候,重点是我怎么样,而不是她怎么样。
就像我在视角3中提到的一样,每当我选择,要不要坚持一件事的时候:
首先,我会先问自己要确认,这件事情到底对我个人而言是不是合适我的,有益的?
所谓“对我个人而言”就意味着我要能够借由我自己的体验去判断,不管这个办法合适了多少的其他人。
如果这个问题我摸索得很明白,它对我合适且有益,那么我就开始考虑,它对我重要到什么程度,以及我现有的生活里,我能做到的是多少?
我接触到的一些小伙伴,之所以一中断就无法继续打卡,是因为假定了自己,本就应该一开始做就特别顺利。
其实用特别朴素的话来说,就真的只是太急了。解法也特别简单:学习对自己有更多的耐心。
在这里推荐一本书:《微习惯》(我会在这篇文章的底部贴一下我之前在朋友圈推荐这本书时写的文字。)
以及试着换换思考和聚焦:
如果说,这件事情,我能很明确地看到,它对我的生活有长远而重要的益处,那么有一天没有打卡,或者中间中断了,我为什么又不继续呢?
做,难道不是比不做好?
完成了80%,难道不是比完成20%好?
为什么要那么在意100%的完美?那自己的人生不是100%的完美,自己就决定扔在一边,不过了吗?
其实,人在这个时候,也不是真的因为一定非得自己那么完美,才罢休。而是因为人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样爱自己。
一个对自己有很多爱的人,往往受挫能力,能够陪伴自己成长的能力会明显强很多。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更懂得坚持,那就请聚焦在:在这个过程中练习,更多地爱自己和陪伴自己吧。
橙真信箱:
感谢你的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欢迎你写信到我的橙真信箱,与我分享你的故事:orange_authentic@yeah.net.
PS:关于《微习惯》这本书,请参考下方推荐文字
所有文字均为原创 橙真玩橙时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得转载权
英伦
橙真玩橙时®创始人
美好橙真系列课,#橙真预言#
以及#我的富有日记#的设计者和带领者
除此之外,还是
ISHA瑜伽和冥想的终生修习者5年+
践行日均花2-3小时练习瑜伽和冥想的长期主义
荷欧波诺波诺官方课程翻译4年+
践行在清理中,臣服与聆听,回归爱
私底下的务实风文艺女青年
一边爱工作爱赚钱,一边爱写作阅读,看展旅行
允许生命表达自己,喜乐便随着表达而来
--《富裕属于口袋装满快乐的人》
愿景丨爱丨成长丨行走丨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