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我国著名的神医华佗在延年益寿养生方面就有很高的造诣。曾国藩在养生方面也很有研究,下面就来学学他的健康养生之道。

少吃多动,遇事不烦不怒
曾国藩虽然每天忙于军政要务及应酬,已经够忙的了,但他从未放弃对养生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常告诫家人和下属:养生要少食多动,遇事不烦不怒。
他说对于所有的事情都要遵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身体强壮的富人,要戒除奢侈才会更加富有;体强的穷人,节约更能使自己宽裕起来。养生应以少恼怒为本,不应胸中积苦,‘须活泼地修养得一段生机’,既要戒恼怒,又要知节俭,这才是养生之道,除此以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
养生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一个人不能让欲望牵着鼻子走,要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和欲望,才能有所作为。
对于养生饮食,曾国藩主张“少食”、“素食”、“清淡”。日常生活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吾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少食”、“素食”、“清淡”足可以养脾胃,脾胃得养,自然健康长寿。
除了清淡饮食之外,还应该多活动,每天坚持饭后走一千步,多和气血,通经脉。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他常告诫自己的子孙后辈们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走路,少骑马坐轿。
生命在于运动,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工作,也无法享受幸福的生活。“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百练不如一走。”饭后散步,动静结合,减少胃酸分泌和脂肪堆积,促进身体健康。
散步是简单易行的运动,长期坚持,一定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生六事,“眠、食”上下功夫
曾国藩常提到:“养生六事必有常,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用,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
他特别提倡的是“视息眠食”,也就是“视必垂帘,息必归海,食必淡节,眠必虚恬”。“归海,谓藏息于丹田气海也;垂帘,谓半视不全开,不若用也;虚恬,谓心虚而无营,肤虚而不滞也。谨此四字,虽无医药丹诀,而足以却疾病矣。”
曾国藩的这一养生之道,具体来说:“息必归海”,是指呼吸应当深沉,达到气运丹田,即气息要进入体内深处再呼出。这也是历代养生家尤为关注的。
“视必垂帘”,是指练气功时眼睛不能睁开,也不能闭拢,只能处于“半视不全开”状态。若长时间地看书、观景,必须休息一下,闭目养神。
“食必淡节”,是指进食要淡和少。进食不能太快、太饱。吃饭要细嚼慢咽才能促进消化和吸收,吃饭七八分饱才能保证腹中空虚,有助于气在体内运行。
“眠必虚恬”,是指人在睡觉时,要放下一切烦恼,无思无虑,无牵无挂,才能安稳入睡。
曾国藩认为养生要在“眠、食”二字上下功夫。只有睡眠好了,才能精神饱满,有了精神才能更好地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吃应少食多餐,食之甘美,胜于补药。
起居饮食要定时还要有规律,这才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坚持早起,多亲近大自然
曾国藩对于养生之法特别主张坚持早起,多亲近大自然。
他一生主张治家要勤奋,其实“早起”就是勤奋的一种表现。他不但自己一生坚持早起,还要求家人们也做到,在他的教导影响下,家中人及属下没有一个人敢睡懒觉的。
一天当中,早晨空气最新鲜,能令人头脑清醒,浑身舒适。从生理状态来说,早晨5点至7点是人体大肠经活动最旺的时候,起床运动更利于浊物的排出。早晨7点到9点,人体胃经最旺,需要摄取食物补充能量;9点到11点,人体脾经最旺,这时人的消化吸收的能力最好,如果这时还不起床,人体胃酸会严重腐蚀胃粘膜,人体在吸收营养的最佳时间得不到营养,久而久之,就容易患脾胃疾病,造成营养不良、中气塌陷。所以,赖床的习惯会对身体大为不利。
早睡早起一向是人们所推崇的养生之法,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春季的三个月和夏季的三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
这就是所谓的顺应自然,这和传统的养生学是相吻合的,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应该与大自然保护一致。还有早睡早起更有利于工作和学习。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取决于他的饮食和锻炼,更在于所处的环境。大自然中的阳光、山、水、草、木对养生也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所以很多的养生专常把自己置身于山水之中,曾国藩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绿水青山能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
所以当你亲近大自然时,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奇妙风景,同时也活动了身体的筋骨,锻炼了体魄,使人气血流畅,益五脏利关节,养筋骨。
总之要想健康长寿,做到曾国藩说的以上几点,准能益养千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