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阅读量很高的家教类微信公众号接连发了两篇有关林妙可的文章,第一篇是转载的,标题是《林妙可落榜事件告诉你,可别再这样教育孩子了》,估计很多人都从朋友圈里读过,文章态度鲜明的用林妙可与杨沛宜对比着举例,来告诉家长们该如何从林妙可身上吸取教训。文章言之凿凿,也不无道理。
只是文章用一半的内容来评判林妙可的各种错误,包括她的说话,走路姿势,接受采访时的态度,演过的戏,上过的节目,家长的想法,等等,全都是反例。再用杨沛宜的例子一对比,让人觉得林妙可简直一无是处,完全被毁了。
网络上类似的文章比比皆是,内容大同小异,观点也并无新颖,真没想到林妙可考北京电影学院落选了这么一件小事,会揭起一场网络批斗大会。
隔了一天,上面提到的公众号又推送了一篇加了原创标识的文章《放过林妙可,还孩子安静和自主成长》。看标题就知道,这是篇“正三观”的文章。因为很多家长在上篇文章下留言表示,其实孩子本身没什么错,错的是家庭教育的方式、媒体,与我们的教育体制。
公众号前后两篇文章为自己赚够了流量,成功地制造了话题的讨论空间。手段真是高明。我觉得林妙可个人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先暂且不论,毕竟她刚刚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一次考试落榜能说明什么呢?她才刚刚算是个成年人,以后的路长着呢,都这么着急给孩子盖棺定论干什么呢?
我们无权评判林妙可的成长
我想说的是,从2008年开始,林妙可就被动地变成了我们对中国教育反思与拷问的一面镜子,可没想过10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观念与思维仍然如此的落后与停滞。我们消费了林妙可十年,我们的教育理念在这十年里进步了多少呢,我们在教育认识上的观念改变了多少呢?动不动就拿出“伤仲永”的姿态,然后老生常谈地把教育孩子的老理再说一遍,再然后自然会有一帮人跟着呐喊,跟着愤怒,骂教育体制,骂父母的教育方式,骂各种看不惯。然后呢?然并卵。
在父母的定势思维里,“别人家的孩子”约等于优秀的孩子。而林妙可就是众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9岁就举国皆知,是多少父母们做梦也为孩子提供不了的。于是,林妙可几乎就成了“全民公敌”,所有父母嫉妒的对象。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林妙可以后所有的成长都是符合大众价值观,又积极又顺风顺水,是不是还会有那么多人出来置疑、声讨呢?一样会。那时候的网络口径是:她条件那么好,家庭那么好,又那么走运,不成功才怪,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确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林妙可的人生在9岁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与普通孩子不一样了。她的成长完全就是一个特例,既然如此,又何必揪住她的成长脚步不放,唯恐她不出点岔子来。这种国民心理,十年了,完全没有改观。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所关注的个体乃是一个个复杂的生命实体。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全然把握不同个体成长的细微,更不应划定一个标准来确定什么样的成长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生命是一个充满了细微奥秘的过程,这意味着教育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对教育中的生命个体保持必要的敬畏,任何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要求孩子的行为都可能对个体生命造成无法抹平的伤害。
林妙可的父母不应该如此,其他人更不应该如此。
林妙可的成长方式如何从大众的眼光来评判本身就是不尊重个体价值的行为。林妙可在成长的路上身心是不是健康,性格是不是存在缺陷,这显然是大众所无法给出答案的。而身处事外对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否定就更体现出,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仍然不知道如何去尊重孩子个体的成长,不去塑造他,不去规范她,尊重孩子天性。而父母能创造的条件,提供的资源,这些更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借口与托辞。
每个父母都会犯错,父母不是天生就能做好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一个孩子成人后的样子都是经过家庭熏染过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无权选择自己的出身,选择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人做自己的父母。当一个孩子还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之前,父母为孩子做的任何决定他们几乎是无法反对的,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反对。
不得不感慨一句:父母的权力太大了,决定了自己孩子的童年。所以,为什么抓住林妙可不放,而不去和她的父母多聊聊,听听她的父母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与其一味地在这里指责孩子的种种行为有违公众意志,这种浮于表面的思考,还保存着一贯教育专制的思维。
勿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孩子的教育质量。林妙可的父母是知识分子,爸爸是摄影师,母亲是大学教授,我相信林妙可的生长路上都是有父母的爱陪伴的。父母为其所做的任何选择,无不是希望孩子的未来会更好。而孩子又因为其特殊的经历自然造成父母在培养上难免有一些“非分之想”,而电视台邀约,电视剧的演出机会,以及各类演艺活动,在如此现实的社会面前,一个普通孩子可能永远也无法获得的机会面前,内心再强大的母亲也是难以抗拒的。林妙可母亲的选择,只是一个母亲出自希望孩子更好的朴素的爱。而其中一些问题,也只是说明,每个父母都会犯错,父母不是天生就能做好的。
然而,正是因为林妙可太高的暴光率,以及娱乐圈喜欢放大负面新闻,使她的缺点更多地显露了出来。可是,“想要不犯错,那就什么也不做”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更何况一个孩子呢?在将矛盾指向她的家庭教育问题时,不要忘了,童星还是个孩子。童星的父母也只是普通的父母。
现在的林妙可已经长大成人,她过去的种种经历,无论好坏,都将是人生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拥有这种财富,相信她的未来会更好。
别再关注她了,让她做自己吧
再说一点其实特别不想说的话题。当全世界都知道了林妙可这个名字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奥运会开幕式背后的故事也逐渐浮出水面。假唱,这个并不光彩的词从一开始就被刻了人们对林妙可的印象中。这几乎成了她一生抹不去的诅咒。
所以,林妙可是幸运的,亦是悲哀的。她带着光环走入世人眼中,却永远摘不掉那个假唱的标签,令她小小年纪就背负了人世间的恶意。
那时候的她也许并不懂得国家荣誉高于一切,个人必须服务组织。也许当她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被选上以后,然而又只是对对口型,不知道她那时的心理会波起怎样的涟漪。她应该知道,在这种时候,自己同样没有选择。只能服从。
当一个人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不能自己的的时候,一个孩子身处其中,又能做得了什么呢?
回到上面那个留言,再次记录如下,并以此结尾:
别再关注她了,让她做自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