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为什么一挫就败、一挫就怕、一挫就弃?
在养育孩子中,做父母的,往往都希望孩子能充满自信地投入学习、文化体育活动以及与朋友的交往中。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挑战精神和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自信。
然而,孩子在日常和学校生活中往往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如下情况:
☆ 进行某些兴趣爱好或体育活动时,没有想象中顺利,于是便失去干劲甚至放弃。
☆ 一旦遇到难题,就会中途放弃。
☆ 总是不敢挑战新问题。
遇到挫折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摔倒了马上爬起来就好了。但孩子在遇到挫折后如果总是很难爬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就是没有充分培养起自我效能感。
02 自我效能感是什么?
那么自我效能感是什么呢?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我能行”的信念。
“自我效能”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在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心理学家们发现,内在的信念影响人的表现。自我效能的信念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动。
自我效能决定了个人对自己能力的判断。积极、适当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及学习任务,由此将持有积极的、进取的工作及学习态度;而如果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认为无法胜任工作,那么他对工作及学习将会有消极回避的想法,工作及学习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与模糊的自信相比,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更具体的心理资源,自我效能感与动力息息相关,因为它是努力去挑战更高目标的动力源泉。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喜欢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也会更加投入;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容易害怕挑战,容易自我投降和放弃。
那么,自我效能感是怎么形成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是什么呢?
03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要素
班杜拉博士认为,自我效能感的来源有四个:
第一个是“成功体验”。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
心理学有一句话:体验就是现实。你如果经常成功,当然你就慢慢地相信自己能成功;假如你经常失败,你怎么可能有自信心呢?
第二个是“榜样作用”。仅靠仔细观察成功者的行为和说话方式,就能获得替代体验,从担心自己可能做不到演变为自信地认为自己或许可以,这也被称为“替代经验”。
第三个是言语肯定。如果有人给予你“我相信你会成功的”“这件事办得不错”这类积极的反馈,你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
第四个是身心能量的唤醒。要具备“我能行”的信念,往往还需要生理和精神能量处于最佳状态,避免疲惫应战或消极应对。
在以上4个要素中,“成功体验”,即直接的自我成功体验效果最好;“替代经验”可帮助打消不安,比直接体验效果差一些;言语的肯定能让人继续努力,需要持续有效供给;身心能量的唤醒可以帮助营造积极心态,是“我能行”的基本后方保障。
因此,“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成功体验、榜样作用、言语肯定和身心能量唤醒四种方式得到提高。
04 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研究,要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需要从以下几点努力:
第一点,给孩子足够的成功体验。由于成功体验是最重要的,因此给孩子足够的成功体验是最基础首要的。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特别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其次在孩子实践的时候,要给孩子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值,争取在孩子能力范围内保证成功达成。在这两项基础上,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再成功。
制定合适的目标对于获得成功体验有着重要影响。请一定在孩子初次挑战某项活动时帮其制定合适的目标,而且在设定目标时,与在竞争中获胜相比,建议将重心放在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上,引导孩子与以前的自己比较而不是与别人比较。因为毕竟每次在竞争中获胜的概率是很小的,而自己的进步是完全可以看到感觉到的。
同时,避免因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要教孩子正确看待失败。从拉长的时间点来看,失败其实只是暂时的,或者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失败不代表个人能力不行。一次失败有很多原因,可能是自己身心状态不佳,可能是自己能力不足,也可能是目标不适合,或者其他外部因素造成的。要善于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次成功。正确看待失败才能避免挫折带来消极影响。可以用爱迪生灯泡试验的故事来鼓励孩子正确看待失败。
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始终努力做到最佳状态的孩子,而非逼迫孩子在竞争中获胜,也是父母的职责之一。父母转换视角,给孩子合理的期待对于唤醒孩子的自我效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点,选择合适的成功榜样。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成功人士,最初往往都有一个成功榜样作为偶像。别人的成功可以让我们相信“我也能行”。
心理学上有一个“班内斯特效应”,指的是在1954年罗杰·班内斯特(Roger Bannister)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之前,人们根本不相信人类能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一旦罗杰·班内斯特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很多其他运动员相信这能做到,他们也做到了。
所以当孩子选择做一件事时,可以帮助他寻找在这个领域内获得成功的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他的同学、朋友,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或者伟大的历史人物,甚至可以是父母自己。看到别人的成功故事,孩子受到激励,会相信“我能行”,从而进一步分析成功经验,努力争取自己的成功。
第三点,给予孩子适时恰当的言语肯定。有人说,5000次的肯定能换来孩子成长的自信。但是要注意仅仅依靠泛泛的“我相信你会成功的” “这件事办得不错”这类积极的反馈并不一定能持续地给孩子“我能行”的信念。要让孩子真正地相信“我能行”,需要适时的具体的恰当的肯定,也称“高质量鼓励”。
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在孩子初次进行某项尝试时,即便不很完美,也要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挑孩子的优点鼓励。仅仅是因为这样的一句鼓励,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提升。就算有错误,也可以引导他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这是一种不提前说出答案,而是提示孩子自己察觉问题的教育方式。自己察觉问题是一种真实体验,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因此有很大的提升。这让孩子能够挑战更难的课题,更有耐心坚持下去,直到成功。这种成功的经历更会形成激发更高自我效能感的良性循环。帮助这个良性循环继续运行的是父母传达温情的鼓励话语。
其次是肯定需要具体恰当的反馈。鼓励孩子时,不是泛泛地夸奖孩子,而是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这样可以起到帮助孩子增强动力的作用。
比如说,对一心想进校篮球队但担心自己个头不够高的孩子,一味地说“我相信你能成功”不一定能增强他的自我效能,而夸他确实表现好的“带球技术高”、“传球准确”、“抢断水平高”则可以帮助他看到自己真实的优势,从而增强自信。
在心理学上,着眼于细节的夸奖方式被称为“说明性反馈”。与缺乏实际内容的反馈相比,这种具体反馈的鼓励作用更好,能起到提升自尊心的效果。
同时,除了父母的肯定外,老师等专家权威的肯定、亲朋好友广泛的肯定也能加强肯定的效果,在关键时刻可以调动这些支持力量的肯定。
第四点是唤醒孩子的身心能量,给孩子能量保障。首先是生理能量的保障,要让孩子有成功的信心乃至取得最终成功,孩子身体最好处于能量充沛的状态。为此,充分的休息、合理恰当的饮食保障是必须的;其次是要有心理能量的保障。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比较开心的时候,当你感觉良好的时候,你也会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觉得“我什么都能做”。因此,想办法让孩子处于积极心理状态,可以帮助他提升信心。
同时,平时让孩子加强身体锻炼,帮助孩子学会觉察自己内心的情绪变化和身体状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也是帮助孩子唤醒身心能量,保持好状态的重要补充。
可以检查一下,做好以上四点,是否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
可以想象,孩子一旦在内心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并习惯了积极良性循环,接下来就能走上依靠自己提高能力的正规,这样一来,孩子的成长实际上是很快的。
特别是在孩子开始从事一项新活动的最初数月间,如果能够形成自我效能感,就会获得良好的初速度。在此期间,孩子常常会感到有诸多不习惯和压力,内心会变得十分脆弱,但如果能在父母的支持下获得自我效能感,就可能突破最初的壁垒,一口气奔向前方。
总之,你希望有一个自信的孩子,就要思考什么能帮助孩子达到自信,然后在实践中用这些方法来推动塑造一个自信满满的孩子。思考一下,还有什么能帮助塑造一个自信的孩子?
欢迎互动!让我们一起找到能有效帮助孩子提升自信的方法,在生活实践中塑造更多自信的孩子,让孩子们的人生更自信、更精彩、更幸福!
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爱心树A”原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