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诞生了好多新生事物,智能机、微信是全球化的网络共用产物,而新媒体是借助网络、借助微信传播的又一产物,正如微信上流传的一句话,有人在微信上学习成长,有人却在微信上聊天、游戏人生。
现在不管国家还是集体,甚至个人都在借助网络媒体做着各种宣传,所谓共享时代说的就是这一块,这比传统的报纸、电视传播的速度快而广,留言功能还可以和读者互动。加拿大传播学者克卢汉在上个世纪就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可见“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的主动权”。
我喜欢阅读热爱学习,这几年也是借助网络媒体在智能机上读书、写作,尽管每天都在学,但仍赶不上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写作这一款,这不昨晚老师讲的写作,其中就有一些知识我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看来一篇好文光有标题、开头、段句、结尾是不够的,还得分享转发和读者互动,这样才算完成,互联网时代打破了那种传统模式,“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己经过去了。
之前我一直在“简书”上写作,有些功能也是边学边掌握的,有些还待继续学习提升,我写过一些拙文,曾经我也渴望过留言,也苦巴巴的等待过留言,当然也和读者互动过。
说到写作,砍柴书院的丹尼老师讲写作的初心有三种,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大家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有的说为了挣点稿费,有的说为了挣点奶粉钱,有的说纯粹是兴趣爱好,扪心自问我写作的初心又是什么呢?
阅读和写作一直是我的所爱,就和以前的人们写日记一样,可以释放情绪,放飞心情,当然能顺带挣点稿费也是我的一种梦想。
其实阅读、写作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信仰,尤其是人身处逆境时,阅读、写作就是一种精神支撑,这让我想起上海知青作家叶辛先生,在贵州省的偏僻农村插队时,生活都难以保障,心里的苦涩都化作笔下无声的诉说,就是写作这种信仰、这种精神,支撑着心灰意冷的心,执着地坚持了下来,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写出了好多成名之作《家教》《孽债》等,成就了自己。
有一位四川的作家-小桥老树,起初就是想为孩子挣一桶奶粉钱,不想一写就登上了写作富豪榜,他的作品《候卫东官场笔记》《候卫东商路笔记》等都是惊世之作。
山西运城的一位八0后-谢荣鹏,起初是为了给母亲治病,查阅了大量医案,又经历了官场职场的困挠后,写出了震撼之作《首席医官》。
如果不是媒体提供的这种方便,我是不可能看到这样的好作品的,碎片时间阅读美文,滋养心田,己成了我的日常,阅读好比磨刀,英国作家毛姆有一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不管身处何方,我要用心阅读,做一𠆤幸福的砍柴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