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关键7问:带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热血团队》,作者是【加拿大】迈克尔·邦吉·斯坦尼尔,易伊翻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6万字。
作者迈克尔是领导力培训专家、全美民选领导力培训企业蜡笔盒公司创始人,还曾荣获“加拿大年度高管教练”称号。著有《关键7问》、《建议陷阱》、《忙到点子上》等畅销书。
迈克尔极大地简化了某些领导者眼中的复杂问题,提出带人的“新习惯公式”和7个关键带人提问,用一种简单、直接、高效、精确、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培养想要的带人习惯。
全书共分为绪言和7章:
绪言:真该掌握,10分钟内速好一个人的“提问”技能
第1章 开场问题:最近有遇到什么问题吗?万能问题,开门见山
第2章 追加问题:还有什么吗?更好选项,更优决策
第3章 焦点问题:你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什么?避免无效,抵达核心
第4章 基础问题:什么是你想要的?减少误解,紧密联系
第5章 懒惰问题:我可以如何帮助你?保持好奇,保持“懒惰”
第6章 战略问题:如果你对这件事说了“好”,那你对什么说了“不”?普通工作,伟大工作
第7章 学习问题:对你而言什么最实用?懂得学习,独立成功。
【撷取摘要】
1.
你是否曾听说,只要坚持做一件事,21天就能养成新习惯?其实这并不科学,但这个说法一直流传,从未消失。
为养成一项有效的新习惯,你需要具备5个基本要素:一个理由、一个触发点、短而具体的定义、深度练习以及一个计划。
“新习惯公式”分三个部分:识别触发点、识别旧习惯和定义新习惯。“当事情发生时……我不再……而是……”。
所有触发点都不外乎5个维度:地点、时间、某种情绪状态、某个人或某个动作。你定义的触发点越具体,就越有效。比如,“在团队会议上”不如“当我被要求在团队会议上签到时”。
“行为设计学”创始人B.J.福格建议,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新习惯定义得短而具体,动作长度不要超过60秒。只有头两步处理得干脆利落,你才能积跬步以成千里。
做计划时,请保证你的习惯有一定的弹性。
2.
开场问题:最近有遇到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可以回避闲谈、避免误判、只谈重点。可谓一箭三雕。
有的机构把带人模式分为两种,一种以绩效为目的,一种以发展为目的。在以绩效为目的的带人模式中,人们要精确地找到并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挑战。
3.
追加问题:还有什么吗?这个问题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凭空创造出了更多的智慧、更多的见解、更多的自我意识以及更多的可能性。它的影响力来自三个方面:更多的选择,带来更优的决策;控制自己;得到更多时间。
给建议是一种被滥用而且低效率的反馈方式。要抑制提建议的冲动,将“建议怪兽”牢牢关在笼子里。
提问时,保持好奇,保持真诚。慎用“伪问题”。如,“你是否考虑过AAA?”、“比如BBB怎么样?”、“你觉得CCC或许可行吗?”这样的问题根本不算真正的问题。请不要用反问的形式试图向对方灌输自己的想法。
多问一次。彻底养成“多问一次”习惯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不停地练习、试验,然后观察效果。如,作者会问“还有什么吗?”,通常会问三次,但很少超过五次。
4
焦点问题:你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什么?
当别人向你提起他目前面临的问题时,请谨记:他们告诉你的问题,往往不是症结所在。当你开始进入解决问题的模式,你可能会犯三个错误:你在解决错误的问题、你在独自解决问题、你并没有解决问题。
在蜡笔盒公司,我们列出了3种最常见的“迷雾”,它们是挑战激增、焦点偏离、抽象化及概括化。
学会追问,“你刚刚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哪一个才是你现在真正面临的挑战呢?”、“我已经对公司整体的挑战有了认识。那么,你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什么?”
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倡导者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第五项修炼》书中介绍了一种名为“五个为什么”(The Five Whys)的工具,它强调通过一个故事往回追溯,找到“一个重复出现的恶性问题”的根源。这是一个自我解释的过程。
而本书作者提出,每个问题都以“是什么”开始。当事情发生时,不再问对方“为什么……”,而是重新组织问题,问“XXX是什么”。比如:
不要问:“你为什么那样做”,而应问:“你那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不要问:“你为什么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而应问:“让你选择这种方案的理由是什么?”
不要问:“你为什么为这件事情感到心烦?”,而应问:“在这件事中,你认为对你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5
基础问题:什么是你想要的?
布洛克在《用“是”回答所有问题》中,把“成年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定义为“你能够提出自己的请求,同时知道对方可能会拒绝该请求”。所以,本书的核心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问题:“你想要什么?”
非暴力沟通模型:分清“欲求”与“需求”。提高TERA系数,让对方感到善意和安全,其中,T代表部族感(Tribe)、E代表预期感(Expectation)、R代表地位感(Rank)、A代表自主感(Autonomy)。
“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心理疗法”。心理医生会问病人一系列假设性问题,即所谓的“奇迹问题”。奇迹问题能够帮助人们更勇敢地去想象“更好的生活”----比现在好10倍的生活,而不是略有10%的起色。而作者认为它的精华在于跳过过程,直接关注结果。
6
懒惰问题:我可以如何帮助你?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提问方式,那就是“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这个问题剥掉了谈话的一切装饰,把最核心的交换条件呈现在谈话双方面前: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你应该可以想象用不同语气说“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的轻重之别。放到戏剧三角理论中,如果你扮演的是虐待者角色,这个问题就很富侵略性;如果你扮演的是受害者角色,这个问题就充满了抱怨;如果你处于拯救者模式,这个问题相当令人窒息。无论你扮演的是哪种角色,只要在前面加上“出于好奇”就可以使“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这个提问的语气被软化。短短一句话,就把问题从原来的审讯语气,转换成了更随意的询问。
类似的短句还有很多,比如“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或“我想确认一下自己是不是完全清楚了你的意思……”
我们内心深处说“好”的义务感,就是焦虑的源头。应对方式有三:一是学会说“不”。我们可以回答:“对不起,我做不到”。二是不直接说不,而是给出另外一个选择,“对不起,我没法做那个……但是我可以……”。三是可以给自己一点时间考虑。“请容我考虑一下。”“我不确定,我要确认一下其他几件事才能答复你。”
7.
战略问题:如果你对这件事说了“好”,那你对什么说了“不”?
主动说“不”,才有能力说“好”。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说:“战略的核心,就是选择不做什么。”
对人说“好”,但对事情说“不”。这里关键的一环是“对事不对人”,你要创造出一个“第三方”,作为你的拒绝对象。例如,你可以把某个人的请求写在一张纸上,皱着眉思考一下,然后指着这张纸说:“恐怕我不能答应这件事。”这比你说“恐怕我不能答应你”要好。
8.
学习问题:对你而言什么最实用?如果说上面那些问题只是甜点,那么“对你而言什么最实用”才是主餐。
可以在团队例会或一对一例行谈话的开场时,问这么一个问题:“自从我们上次开会后,你学到了什么?”这样做的好处:它要求对方主动识别最实用的关键信息;它把谈话拉到针对个人的层面;它让你得到反馈;它是一种学习,而非判断;它提醒人们,你对他们而言是多么地有帮助。
养成习惯,每天结束时,用手机应用,写下自己今天做过的最有感悟的事情。
【写在最后】
《关键7问:带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热血团队》中提出的“新习惯公式”和7个关键提问,简明扼要。甚至可以说简练到让我心生疑问的地步,它真的那么有效吗?
或许越简练,越有力量,越容易坚持,也就因此越有成效吧。
不多说,先试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