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著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他的目的和使命的,就是让美国及其其他国家的人都能够更好地了解日本人,因为日本是一个劲敌,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民族性格是非常矛盾的,以至于人们很难预测到它下一步会做出什么行动。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著这样一本书任重而道远,因为她需要了解的不仅是日本漫长的历史,也不是只是分析哪些既有得到数据,而是去了解日本政府能指望人民做什么,去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情感习惯,以及这些细吸管所形成的的模式。所以我们必须从他们生活的细节中去慢慢了解,不带有任何偏见地去了解。
不管我们做研究也好,在描述一些事物的时候,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地去描述。本民族写本民族和其他民族写这个民族,写出来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文中提到的“一个日本人写日本,会忽略很多关键性的事物,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都太熟悉了,就像他们所呼吸的空气那样,他们已经感觉不到它。”虽然说日本民族是很乐意在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但更深层次的一些东西还是潜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太熟悉所以自己体验不到,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借他人之眼来反观自己,就会更好地了解自己。
对于作者对日本生活细节的重视,我是表十分认可的,就像人们常说的一样“要看两个人合不合适,能不能走下去,就去一起旅行吧,在旅行中,在一起同甘共苦的短暂时光中,从细节中,你会知道他是不是你想要的那个人”道理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在任何原始部落,还是在文明前沿的任何民族,人类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之中学来的。不管一个人的行为和观点如何怪异,他的感知和思考方式都与他自己的经历有关。
日本人对等级制的追从是他们的一个幻梦,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世界上有绝对的主权,那么世界就是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他们知道各得其所的重要性,所以在使国内“各得其所”以后,他们将使这个世界“各得其所”作为自己的使命,即便失败了,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所幻想的,所做的是不合道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也会这样,因为他们对等级制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就比如现在中国人现在也有根深蒂固的宗法制观念一样,这种影响设施深远持久的。而且日本不管在战争中还是生活中,是特别重视精神的力量的,他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把物质力量放在首位,这也是这个“弹丸之国”能够支撑起如此之大野心的原因吧。他们把荣誉看的特别的重要,为了大局,他们不顾自己的同伴,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日本士兵宁愿死亡也不愿意作为俘虏,所以当日本战败后,很多日本军官都分分钟切腹自尽,觉得对不起天皇,这一点也不夸张,这种血性和武士道精神是很坚硬的。
每当政府要搞点什么事情,就会疯狂地给他们的人民洗脑,至少我看来是这样的,而且他们在国家制度中保留天皇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他们的信仰集中起来,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虽然和宗教的作用很像,却不是宗教。从这我们也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核心的,人民群众都信仰的东西,我们国家的领导核心是共产党,所以一些党的思想,党的理论,以及党理论的这些源泉,都得灌给百姓,因为只有这样,整个中国才能凝聚起来,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有了一个立场。
说到日本精神,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武士道精神呀,是啊,在德川时期,武士可以随时佩戴武器,并可以随时可以取平民的姓名,有这样的特权和地位,可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但也因为这个身份,他们不能有其他的副业,所以当时武士的生活过得是十分拮据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阶级的矛盾,所以武士必须得崇尚节俭;相比较下来,过得最惨的应该是农民了,因为沉重的劳役,日本人口也一直维持在一个水平上。但森严的等级制并不代表着农民就没有反抗精神,其中让我震惊的是他们的英雄主义。当农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不可缓和,必定要有一个农民的领头人发动农民起义给政府施加压力,这样的暴动不免有牺牲,牺牲的总是所谓的“出头鸟”。
死后,人们会把他们看作是英雄,立一个排位进奉而已,却没有人想过要推翻这种等级制度,没有上升到改变制度的层面,农民永远都要受欺压,反观中国的历史也这样,在没有一个合适的制度出现之前,统治阶级一切的作为只是鸡毛蒜皮而已,根本上改变不了什么。由此观之,日本人至今顽固的等级观念扎根于他们民族的发展历史中,这种深远持久的影响,使得到现在为止,日本家庭妇女的地位还是不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平等,一个父亲在家里的地位还是很高·······他们认为一个人是在遵守执行中显示他的勇气和气节 ,而不是在修正和反抗中显示勇气和气节,所以他们有一系列复杂的礼节’’’’’’’比如说下面我将提到的他们的“恩”的追求,就让我有些理解不了,觉得他们太夸张化了。在中国,有时把恩惠扩大着地向别人致谢,会被看作是没必要和虚伪。
日本人打心底认为,你受了一个人的“恩”,就相当于你欠了他的债,而且每个人心里都要这种“欠债必还”的思想,如果一个日本人受了别人的恩,却不给别人回报,会被别人说成是“不懂得还债的人”这样的头衔是十分耻辱的,现在能明白日本人为什么压力这么大了吧,因为他们把恩看得太重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所以日本人是不随便受恩的,因为一旦受恩于别人,脑海中想的都是如何报答他们的问题,而且这种回报要等同,对于小恩不能还之于大恩,这样会让原本授予你恩的人憎恨你。真是复杂。因为平时相交往的人中很少有确定的关系认同的,所以受恩会让人心存余悸。
关于家庭中的恩,作者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日本人注重孝道,所以当其他的感情和孝道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个正常的日本人(排除摩登家庭)在外,虽然面临着重重的矛盾,最终还是要倒向父母亲的那一边,所以你能想象,作为一个日本媳妇是多么憋屈的事了。如果你碰到一个不是那么刁钻的婆婆,那是你前世乃至前前世修来的福分了,如果你对象以后也要继承家庭产业,那更得注意了,别忘了,你婆婆也是经历了作为“儿媳妇”的这一关。作为中国人,起码我是这样想的,我绝对不会以身恩不恩德枷锁来束缚我自己,即便中国现在也是个熟人社会,但起码,我会一直高高举着我自己的原则。
不过对于他们的“忠”。我表示尊重吧,他们忠于天皇,虽然天皇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却作为了一个神圣的象征能把绝大多数的日本人团结在一起,这明显不同于宗教,日本民众把自己的信仰寄托在了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死后都能成为神啊,看来神在他们心目中并没有那么的遥不可及,那说明他们的现世思想还是挺强的,这个从他们不供奉三代以前的祖先一样,而且他们供奉祖先完全是履行一种义务一样,管他虔不诚虔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