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家丫头片子在美食和艺术之间做选择,断然放弃了满月宴的诱惑选择了去上美术课。3岁零三个月的年纪,要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做抉择,难为孩子了。事实证明没有错过一场艺术创作的盛宴,孩子昨天的小兔子作品画的非常有灵气,连老师都说孩子能把兔子画那么纯净她有点表示吃惊。的确如此。我一看作品,第一便是疑问:这不会是老师帮她画了一半吧?至少点睛之笔是老师“点”上去的吧?……虽说有那么一点疑惑,还是把小兔子作品发在了我的朋友圈显摆,公开所有人可现哦!
心里美滋滋了一整天,老在寻思这娃怎么能画这么好?基因遗传吗?也就她姥爷会稍微的在墙上涂涂抹抹,还早就在丫头没出生的时候就驾鹤归西了;那是孩子注意力专注擅长做这个事情吗,需要注意力集中能干的事情多了去了?还是艺术班的老师引导的好呢,一个班好几个小朋友同时作画,同样的老师指导出的孩子的作品可是千差万别。
一家人晚上在商场“蹭”凉,偶然碰见 了他们艺术学校的艺术主管,我不由自主的把画拿出来“请教”了一下,人家艺术主管说,他们老师下笔的地方能看出来。您有疑问的地方明显是孩子稚嫩的笔迹。
直到晚上睡前,我还在求证着这个不可思议的问题,也许是自己太没见识了吧。缺啥补啥。自从有娃,都是照书养,老人说”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只有一次的实践机会,我格外精心和分外小心。或许孩子取得这么点小成绩跟以下因素有关呢。
又一次捧读了早教名典蒙特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企图寻找一下秘密。第一应该是对孩子画画敏感期的保护。“儿童在敏感期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吸收和学习。”儿童的成长是内在力量的自发成长,她有自己探寻的规律和需求,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去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的力量。一切所谓的外在条件并不是必然条件。大人所能做到的,只是识别并保护的敏感期就够了。也就是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
丫头起初对画画表现出兴趣的时候,只是自己找到笔在涂涂抹抹,我经常打趣她,都是“毛线团”。突然有一天,她拿来她笔下的“一家人”:爸爸妈妈和她,都像土豆一样。只不过是大土豆、中土豆和小土豆的区别。即使这样也是另我惊叹的,只是一个月的时间,都长进这么多!我便琢磨着应该给她报个画画班,让专业老师来指导她了,以便保护和延续她的画画敏感期。蒙特梭利教学方法提倡教师和家长要具有洞察入微的观察力就够了,其余的一切交给孩子自己。
第二,不打扰、不打断孩子做事情有关系。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专注力都很专注:专注的看书绘画,专注的吃饭玩玩具,专注的看电视……在她会独立坐着玩耍的时候,她自己能聚精会神的坚持半个小时之久翻看一本绘本。幼儿园老师,兴趣班老师对她的第一印象都是专注度特别好,跟老师互动,沉浸在当前做事的氛围里。不管孩子探索什么事情,只要不危险,不是特别脏。都任由她的性子去玩,去探索。我家的床上沙发下,犄角旮旯里,都有孩子探索的痕迹。墙上也有她的各种涂鸦。卫生纸随便撕扯,绘本随便撕。从来不打搅它。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过几年刷刷墙就好了,衣服脏了洗洗就好了,看过的绘本总是比撕掉的多。
第三,多见世面,刺激孩子大脑神经元的发育。在婴儿十八月以前,婴儿的大脑神经元不受刺激的话,会逐渐萎缩的。我们竭尽全力带她去长见识,去旅行。可不是在人多的地方简单拍个照片,到此一游。而是感受大自然的节奏去应季而行,比如,冬天带她去三门峡黄河湿地公园看“曲项向天歌”的西伯利亚来的贵客-天鹅,春天带她去公园观察垂柳感受“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凌厉,夏天带她去看荷塘体会“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与众不同,特别带她坐脚踏船在湖上“兜风”,让她感受下《小猪佩奇》里的划船。脚踏船、帆船和手划船确实不一样。
孩子是一本书,是我读也读不完的教程;孩子成长是一个谜,是我终身需要破译的宝藏;孩子成才是一座智慧山,需要我不断的攀越,不停的探索。
【育儿】(1)小小年年纪做出这样的画,我怎么不相信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