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
北京十一学校之听说
一
你的校史:
1952年建立的,
且是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的,
还是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命名的。
你,是一所散发浓郁革命味道的学校!
二
你的课程:
本着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愿景,
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
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
既是“体系”,
那必定有“体心”、“体系轨道”,
期待!
三
你的学制:
大小学段制!
每个学期两个大学段、一个小学段,
大学段进行统一课程的集中学习;
小学段为期2周,
在两个大学段之间,
不安排统一的学习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
制定符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规划,
既可以到校自主学习,
也可以到校外社会和实验基地进行实地体验学习。
2周的自主学习,
既可以韬光养晦,又可以放飞自我!
渴望与十一校的学子们聊一聊!
四
你的评价: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
随时随地记录、反馈、调整!
考试转变为诊断,
个性化的学生学业诊断和考试评价分析系统!
如何记录、反馈、调整?
个性化的诊断与分析系统?
走进了解!
五
遇见美好,
期待吸引,
赋能、传递……
2018年4月9日
北京十一校 第二日
一
只有为了学生,
才经得住所有的追问,
而且会寻找到更多的同道,
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马蹄形”、“探究”、“批判性思维”是十一校的课堂元素,
亦是“学共体”的课堂元素,
无意的相遇,
让我的教育价值观更加笃定!
二
教师的业绩,
就是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成长!
《我们的一天》是十一校三名学生一天的学习故事,
普通的学子,
在不普通(每个孩子一张课表)的路上行走,
回答问题时笃定的眼神,
展示后自然流露的兴奋,
规划自己时的那份睿智,
挑战短板时的酸痛拉扯感,
与广袤知识相融时的静默,
…… ……
看到孩子们快乐的成长,
教育的幸福感在心头荡漾!
三
学校评价教师~双向聘任!
这个过程,
就是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
且自我认知更清晰,
对学校制度及文化认同感更高,
个体流动激发了团队活力!
教师评价学生~制定良规
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
是否积极参与、分享质量如何、
思考层次深浅……
分为卓越级、优秀级、菜鸟级,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管理方面是宽松的,
但在思想上有所引领!
四
学校文化非常理想,
行动纲要特别现实,
宏观与微观的巧妙结合,
梦想与行动的无缝隙契合,
教育,不仅有诗和远方,
还要有脚踏实地!
2018年4月10日
北京十一校 诊断
一
诊断,
是想对校园起到“体检”的效果。
目的是帮助和提高,
“我”好在哪?哪不足?哪薄弱?
二
从教师、教学、课程、资源、
文化、组织与领导、安全、同伴
8个要素出发,
生成了33个观测点!
不和绩效考核等厉害关系挂钩,
而是体现在聘任上!
三
40%的过程性评价、
60%的阶段性诊断,
两者是诊断的来源。
诊断过程由经验走向证据,
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四
热衷学术研究、认真做教育的人,
大都朴实有“华”!
“华”是内涵的丰厚
品格的纯粹
使命的践行!
他们人淡如菊、心素如简,
褪去了浮华、拒绝了喧嚣,
静静地做教育,
做静静的教育。
2018年4月11日
北京十一校&听评课
话题
同一节课,观课者的评课意见皆不一,执教者该听谁的?
思考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是什么?
孩子们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从哪里来?
观课者评价课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观课者意见不一”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可能是教育工作者心中没有标准,也有可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心中都有自己认为的那个“标准”!
每一节课孩子们的学习目标从“课程标准”中来。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将纲领性、凝练性、概括性的标准分解细化,细化为具体的学科学习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这样的目标让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具体化、可操作化、可测量化。也就是说,标准与目标是高度关联、高度匹配、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标准贯穿教与学地全过程,目标是对标准给予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系统化的落实。
所以说,一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应用至少60%的时间来从事学习目标的设计!
观课者评价课堂的主要依据是5个纬度:师生共同明确的学习目标、创造充分自主学习、设计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从过程和方法切入,重视知识落实和能力提升、关注学生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10个观测点(一个纬度两个观测点)。执教者自愿选择纬度进行教学设计,说课时就自己所选纬度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观课者针对执教者所选纬度关注其教学设计的实现……无论选择哪个纬度,“目标”都是绕不过去的。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因为有了触动内心的痛楚,才体会到了成长的那份酣畅!而这,就是走向专业的路径!
2018年4月12日
北京第五日~一事一物皆教育
一
天花板、走廊墙体、地板……全都悬挂着孩子们的作品,绘画的、摄影的、实践探究的,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或温暖如阳……虽稚拙却张扬着每一个孩子顽强的生长力!
二
最触动我的是作品下方的小卡片,孩子们在小卡片里详细地描述了这幅作品的生成过程。看着孩子们的文字描述,脑海里浮现的是孩子们在写这张卡片时的专注模样!作品犹如孩子们的孩子,从无到有,从有到自己满意,从起初的兴趣探索落地到作品生成后的那份热爱与成就!更能体会到孩子在写卡片时的怦怦跳的心情:似乎所有的文字都表达不出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滚烫的情感!
孩子的学习历程、结果呈现就是教育的名片,就是学校教育观的最美语言!
孩子,你真幸福!在这块肥沃的土壤里自由地呼吸着……
三
想让孩子做什么,先和孩子沟通做了会怎么样,不做又会怎么样,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选择了什么就会承担什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自主选择做与不做,选择就是孩子思想自由的体现,在选择的过程中,孩子对自己、对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自然,对自己的规划也就有了,这个过程就是内动力被唤醒、被激发的过程,而完成规划的过程就是孩子生长的过程。无论孩子选择什么,我们教育工作者都要有鼓励先进、允许落后的宽容心态!
四
拥抱客观规律,守望孩子慢慢长大!拥抱最温暖,也是最有力量的行动,它直抵孩子的灵魂深处,一切基于尊重客观事实和教育规律的引导,才是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与进步的。
教育教学,值得一辈子去投入!始于足下……
2018年4月13日
北京第六日&命题质量诊断
阶段性诊断,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期中或期末质量监测。其根本目的是改进和指导教学,为了学生进步,所以说,诊断既是终点,亦是起点。
阶段性诊断离不开命题,命题人员从研读课标,确定考查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到确定题量题型,备题选题编题做题,最后是数次的匹配审核,历时2周半,既要保障信度,信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监测内容、监测对象和监测过程,又要确保效度,即能够监测到监测对象的监测程度,效度的保障又离不开命题的质量。
命题是否有质量?开展“好试题”评选活动。①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素养要求,重视能力考查,②是否学、考一致③高、中、易的比例调配是否合理④用词是否准确、规范、无歧义、无科学性错误⑤题量是否与考试时间设置合理⑥评分标准是否详尽,可操作性是否强。每一项皆是10分制,“高”是8-10分;“中”是5-7分;“低”是2-4分。老师们从这6个方面进行不记名评选。
还可以开展“好试题”评选活动。命题教师就所命试卷中的某一道题进行命题说明,即自己所命的这道题是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让老师们进行无记名投票。
对两个角度的评选数据进行统计与反馈,优秀命题教师进行命题工作的经验分享。经验自带磁力,分享自带魔力,传递、引领、辐射,未来,不可预估!
阶段性诊断是以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程度,是否达到了对应的课程要求!
教育,就是不断经历痛点、不断收获幸福的漫长过程……
2018年4月14日
北京行归来,冷静,思索!
哪些是值得肯定的?肯定之中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又有哪些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从而找寻我们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教育教学,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探求都觉太短,幸运之处是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守望孩子们的成长,采撷这份职业专属的甘甜……
于是乎,我们可以这样:
把好心化作孩子们能体会到的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对ta的重视!其实老师眼中的小事,在学生心里就是大事,而帮学生都是一些小事,试着做起来……孩子的改变有可能在我们的引导下立竿见影,也有可能暂时看不到效果,还有可能是在未来的某一件事中,看到了孩子改变的契机,所以,给我们的孩子(奔跑者)持久的掌声!
心目中没有坏学生,他们,只是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终止他们的违纪行为,并不是教育!我们,不仅要培养建设者,还要少出破坏者,远离管控,学生才能自由生长,最好的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方向感。我们的业绩,就是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成长!
教育观、学生观,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个一个人、一件一件事这些点滴的积累中生成的。想清楚了再走,永远走不起来,不如边走边捋,边捋边走,边瞄准边开枪,边开枪边瞄准,让子弹先飞会儿……我们要做的是慢下来、稳下来、走起来……
一把尺子量,就会有学困生,试着将统一性压到最低,个别化发展兴许就有了空间……
我们课堂上讲得多,说明什么?没有针对性!面对孩子,叙述而不控诉,平静的叙述同样也能产生思想的力量,试着少用陈述句,多用疑问句。
试着将资源拿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跨学科听课听什么?听老师是怎样教学生学会的!
成为好老师的途径有很多,类型也有很多,共性都是始终能够现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育教学,做到这点不难,不要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今天你就怎么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