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语言是有天赋的,比如说学各地各种方言,还有正式场合讲普通话,就先从我们家几口人说起吧。
我与老公都是古交人,属于县级市,我就是本土古交的,老公应该更远一些,他出生在离古交三十多公里的原相村,那面方言更垮一些,乡间也更重一些。
儿子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直到上幼儿园时说得都不是古交话,而是带有浓重乡音的原相话,一张调子就上来了,说“哥哥”和得就是“果果”的言,第一天上学,就被同学们笑了一通,但孩子语言功能适应的很快的,一周下来,一进校园就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老师好”,一回了家,原照原还是一口原相话,而且前一分钏和他爸在讲老家话,后一分碰上同班同学立即转成普通话,分分种变语调的本领,大概是孩子们的本能吧。
至于我,好像在语言上还是稍有些优势,因为有一半的同学朋友是当地人,所以说古交话不突兀,另一半是外地同学,自然而然也就习了普通话,虽然转换得不一定那么准,那么快,但几乎是在两种语感并存的环境下长大,所以说普通话可能不算标准,但至少在外人交流的情况下,不存在障碍,到了外地求学还有工作什么的与人沟通,也能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基本听不出是从基层来的,只是在使用电脑打字时,就略差了一些,因为前后鼻音声线韵母上不精准,后来学习了五笔打字后,这个弱项基本规避了。
再说我家老公,我觉得他是那种纯粹没有语感的人,按说是打小在村里长大,但后来上学工作什么的就一直在市里来着,别的能力不说,就说这个讲普通话这一项,真的是败给他了,任何文字性的东西,只要让他用普通话讲那种调子拉得老长,既听不懂,味还不对,感觉还不如说土话更顺畅和音对一些,后来我就和他讲,就不用尝试着说普通话了,那样一讲,越拗口,别人越是听不懂,还不如土话这样的母语更正常一些。
更有趣的是出门去交流学习发言,下来同学们和他开玩笑说,哥,你在上面发言,我们就听懂一句“谢谢大家”,他也笑着答,这就是古普的魅力,不管多么拗口,总还有些音是通着的。
之后,不会说普通话这个短板用在智能上,也是没谁了,与智能导航对话,听着语音一遍一遍地讲请再说一次,真是很让人崩溃。
所以请讲普通话,这还真不是口号,是当下人们正常沟通交流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还不会讲,或讲不标准的话,那就勤勉地练习起来,读报纸也好,听广播也吧,日积月累,滴水成冰的道理,总有一天会突破这个语言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