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标榜自己合群的人,都是渴望合群的人吧。
1。
只要人多的地方,一定会出现他。
他看上去精神世界很混乱,人群里像一只蹦蹦跶跶的青蛙,朋友很多。
他还经常看书。有一次我闲着无聊,过去打断他,说:你在看什么书啊,那么认真。
反手一翻,我看见一本《笑死人不偿命》。
他说:你知道吗?我又学会了好多讲给别人听的笑话。
他一直都在努力地变得合群,但是,他一直都没有真正地合群过。
他看见谁都能嘻嘻哈哈,嘴里的段子说不完。
很多人和他谈笑风生,私底下却在暗自揣测,他凭什么那么受欢迎。
合群的代价,就是必须要失去一部人。
他不在乎,反而更努力地去讨好。
他没有打羽毛球,上完体育课之后,却一摞一摞地把球拍,搬到器材室。
他好像忘了,前几天那个打球的人,还骂过他二货。
他就像《被嫌弃的松子》里面的松子,总是在不停地讨好别人。
2。
他能迅速跟别人熟络,然而,热络得又不够浑然天成,带着几分强硬和生涩。
她会不断说出逗人的话,甚至为了抖机灵,不顾聊天的上下文。
他装有趣,装的很累。
真正的有趣应该是像武林高手过招,任尔东南西北风,我仍淡然自若、见招拆招,博君一笑,而不是慌乱不安,不知道下一步该出拳还是踢脚。
他擅长模仿别人的幽默,以达到合群的目的,又不懂得变通,只是照搬,被别人揭穿过很多次,丢了很多人。
碰上比他更有趣的人,他就只能自认倒霉,在人群中变成小透明。
更有趣的人,说了对某事的看法,得到了众人认同,被激烈讨论,热闹非凡。
隔了几天,他就找一个当事人不在场的地方,模仿那人的的语气,一字不差把同样的观点,向更多人吐露出来。
竟然有人会模仿有趣,还模仿得那么明目张胆。
此举笨拙却很奏效。
他学到的一点有趣的皮毛,足以让他在社交圈成为最合群的那一个人。
3。
我也听信过这句话:上大学一定要加几个社团,锻炼自己,社团里的朋友就是人脉。
然后,我加了好几个社团。
社团里的风景:
总会出现几个全世界我最牛B的师兄师姐。
总会闲着没事儿就开会,一群人胡扯两个小时。
总会强制大家做非常讨厌的事情……
在社团里做的很多事情,既得不到回报,还会浪费时间。
无非就是给“媳妇熬成婆”的师兄师姐们打杂。
搬桌子、发短信、做签到表这些小学生都会做的工作,能让我学到什么?
学到耐性吗?对不起,我能在一个无限消耗耐心的社团里待那么久,足以证明我的耐性很强了。
他们不会明说,但是,我们确实只是免费劳动力而已。
最烦的事情就是,我稍微抱怨几句,就会有代表着正义的师兄来告诉我:你连那么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以后出社会了,那些工作就更做不好了,对不对?
如果只有给你卖命,我才能做好其他工作,那我宁愿一辈子也不要去做其他工作了。
4。
我还没有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同样少不知事,在社团里义务奉献自己。
每天都超级忙,但是不知道在忙什么。
不可否认,有些社团依然非常有意义,能在里面收获很多,认识更优秀的朋友。
可能,我遇人不淑吧!
我问自己,我在社团付出那么多,那么努力地跟大家打成一片,我获得了什么?
答案变成了不知道。
或许是一无所得。
5。
进社团可以交很多“朋友”,多一些人脉关系。
但是,这种社交真的有用吗?
朋友是两个孤独的人的情感共鸣,而不是一群寂寞的人相互取暖。
有一次社团聚餐,一个人掏50块钱,租了一个小别墅轰趴。
面对一群不太熟的人,我有点儿融入不进去,又要装得大家好像是相识多年的好朋友。
那天晚上,我困得眼睛都睁不开,还是跟大家玩了很多无聊的狼人杀、谁是卧底之类的游戏。
第二天早上,回学校后,一群人又像陌生人一样,各自回宿舍,刷牙洗脸去上课,好像陌生人。
对哦,本来就是陌生人。
或许,你以为的合群,只是在堕落。
努力表现地合群,好累。
6。
大二下学期,我开始在知乎上发文章,做公众号,它们开始占用了绝大部分的课余生活。
为此,我退出了所有社团。
我在社团里义务劳动了那么久了,而今退出,付出都白费了。
但是,及时止损,才有扭亏为盈的可能性。
运营公众号,未必就比社团的工作轻松。但是,我知道了自己在忙些什么,为了什么而忙。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做什么”,更为重要。
7。
合群并没有比发展自己的能力更重要。
那些努力合群的时间,可以拿来多看几本书、多学几个牛B的技能,增加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没有价值,所谓的“合群”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一个有价值的人,从不需要去努力合群,总有优秀的人会向他靠拢。
“合群”和增长自己的价值系数,都需要大量的心血,
在需要自我增值、需要实事求是的年龄里,我选择了远离无用的社交、放弃努力地去合群。
8。
有时候,你以为的合群,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合不合群,一点儿都不重要,不是一个值得纠结的问题。
重要的事情是,不合群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