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6928657/c67d6542150b4583.jpg)
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以为是关于谈话技巧的,一开始阅读,我就庆幸打开了它。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很有启发性的书籍,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毛病,同时让我意识到,如果我掌握了这种沟通方式,那我的生活品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首先,当我陈述一件事情或谈及一个人时,往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或着是自己或别人的看法,而不是基于事实的客观观察。
“他是个很负责任的人。”(是评论不是观察)
“到现在还没有来,他一定又去打牌了。”(是猜测不是观察)
“昨天开会时,他一句话都没有说。”(是观察)
观察就是不带偏见,不带评论,不带猜测地先入为主,就是仔细地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因为一句话、一个举动在当时的背景下,在当时的情境中,才有其所指的特殊含义,只有客观地观察才能被准确地描述。
在与人沟通时,感受来自于观察。我经常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反而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容易心生委屈。不明白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的主体和来源是自己,只能由自己来负责。
“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是看法而不是感受)
“如果你事先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是判断而不是感受)
“说好的你没有来,我感到很失落,因为我想和你好好聊聊。”(是感受)
我感到失落,不是因为你,而是我想要和你好好聊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为此负责,它的根源在我这里,而不是在你那里。
当我听到不中听的话时,又很容易就和自己扯上关系,或者因为内疚而摇摆不定影响决策,或者因为指责而陷入争吵影响心情,很少能静下心来分析,对方想要表达的感受是什么?他的情绪又是因为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听到这样的话,我的感受和需要又是什么?
感受后面隐藏的需要不能被明晰地传达出来,有时候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时候是自己或别人无形之中设定的限制,有时候是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和氛围。尤其是女人,更难以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合理需要。
“你不要在工作中投入那么多的时间。”(要求不做什么,并不能表达出我感到孤单,需要你陪伴的这种需要)
“你怎么这么懒,就不能将脏衣服收起来?”(很容易就被看做是种指责)
“你走进来,没有和我打招呼,我有点难过,因为我希望获得尊重。”(这是一句完整的关于观察、感受和需要的表达)
只有当需要被清晰地表达出来,听到的人才会明白你的意思,并且乐意响应你的需要。这时候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而不是平日里两个人的自说自话。
其次,当我在倾听时,没有意识到需要仔细地去辨认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到底是什么?因为他也不一定能够表达出来。
当对方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作者认为一些行为反而会妨碍用心倾听,比如:建议、比较、说教、安慰、回忆、否定、同情、询问、辩解和纠正等,而这些是我下意识中经常会用的,还以为可以传递一种理解。
“我也是这样的。”(安慰)
“这个月的任务太重,我们人手不够。”(辩解)
“慢跑可以减肥。”(建议)
当我们明白我们的需要时,才能准确地提出相关的请求,或者当我们明白对方的需要时,也才能尽可能地满足,使得沟通得以良性循环。
提出请求时直截了当,简单明了,不需要解释那么多的理由。在对方无法提供你所需要的时,不要勉为其难,那就变成了一种逼迫,对方即使做了,心情很不愉快,这样的效果也长久不了。因为我们无法为他人负责,也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观察;二是感受;三是需要;四是请求,无论是讲话的一方,或只是倾听的一方,都包含同样的过程。因为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鼓励倾听,培养尊重和爱,使得我们情义相通,乐于互助。而不是通过对话达到利用别人,为自己服务的目的。
要掌握非暴力沟通,需要在生活中加以练习,刚开始可能会忘记,会回归以往习惯的模式,会很不自然,感觉别扭,但我认为还是值得一试,套用书中的一句话:“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因为,倾听者被倾听,理解者被理解。因为,我们都想要获得理解、尊重和爱。
想要看到更多的精彩内容,比如关于愤怒、感激和爱惜自己,要想获得你自己的思考,那就去阅读马歇尔·卢森堡著的《非暴力沟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