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505230/7b2e93dc48960df3.jpg)
第二十八场 吃水可忘挖井人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如果菩萨拿出无数奇珍异宝满世界布施;有另外一个人呢,晓得一切法没有我执、法执、空执,成就无生法忍。那么这位兄弟的功德胜过前面布施的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菩萨是不受功德福报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就问说:“世尊,为啥菩萨不受功德福报嘞?”佛爷回答:“须菩提!菩萨对于福德是不生贪恋的。就菩萨而言,吃水可忘挖井人。”
佛爷说的“无生法忍”有时也略称为“无生忍”,是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三昧的成果。“忍辱波罗蜜”分为柔顺忍和无生忍两种(见《大智度论》卷53),菩萨先修行柔顺忍,类似石墨,一旦到达临界点成为金刚石,便不再退转,这时即称为无生忍。可能有人会问,难道菩萨、佛爷的见识成就还会减退么?理论上说是这样的,好比咱们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甭管证书多么高级,放任三年五载不管学问一样会荒废。只是到了后来章句修改越来越偏,才有了“终身成就”这一说。“三三昧”也称三三摩地或三解脱门。在《杂阿含经》中分为空三昧、无相三昧和无所有三昧,《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则用“无愿三昧”来代替无所有三昧。它们的核心,都在于是否能够体认到“诸法皆空”的义趣。因此福德再多,也不过是和合的假象;觉悟的人是不会对假象有任何贪恋的。所以回到《金刚经》第二场,须菩提问佛爷“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的缘由即在于此。
前一场咱们聊到禅宗,禅宗也是很喜欢讲“空”的。但慧能讲的“空”和龙树讲的“空”其实有很大区别,稍后详聊。事实上,连禅宗之“禅”,意义也和早先不太一样。说到禅法从何而来,大家都知道达摩老祖“一苇渡江”的故事,但其中也有太多不靠谱的地方,我们在第八场就分析过了。此外,达摩带来的也不是禅宗。其实在印度佛教中就没有一个叫做禅宗的宗派,禅原本只是一种修行方式,大体上就是冥想静坐一类。另外禅也不是佛教的原创,它流行于当时印度许多宗教派别之中,经典上的源头很可能就是婆罗门教《吠陀》里的瑜伽。
说到瑜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今天很多健身房都有瑜伽课。虽然性质上和以前不太一样,但总还有点远祖的影子。瑜伽之于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苦行,一个是静坐冥想,也就是“禅定”。这两种瑜伽路线佛爷都实践过,开始选的是苦行,也很符合佛爷时代的社会大风气,所以我们能见到有骨瘦如柴的佛像。后来佛爷发现苦行并无助于解脱,更像是在自我虐待,于是放弃苦行路线接受了牧女供养的羊奶(也有记载是牛奶)。这一举动在教团内还引起了骚动,有一帮弟子认为佛爷信念不坚定,吃不了苦背叛了苦行的初衷,于是脱离教团改投他处。佛爷没管那么多,等恢复体力来到毕钵罗树下修习禅定,睹明星而悟道,终于证得佛果。当然,这个故事在《大宝积经》中被描述为佛爷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示现,可惜多少有点儿弄巧成拙的感觉,我的看法类似鲁迅给罗贯中的评语:“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但不管怎么说,达摩把禅带入了中国。可是在达摩那里,禅只是一种修炼方法,本质上和眼保健操、广播体操没有区别。而他修炼的教义则来自《楞伽经》,意思也很明确:大家只念这一经就好,别的都可以不管了。这么说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因为眼界越窄其实越有助于保持信念的坚定,看得多了反而容易被各种理论干扰。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当你随便在佛经中看见一个什么见解,也很容易就能从别的佛经里找到完全相反的观点,所以历代很多大师都主张只看一部经、甚至只看一部经的某个部分就好;而像古印度佛教大众部重视“论”但不重视“经”和“律”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总之,后来达摩传法于慧可,慧可又往下传,到弘忍是第五代,于是这一系也有人称之为楞伽宗。一般认为禅宗作为一个宗派正式形成,也就是在弘忍时代。但到了慧能这一代,《楞伽经》的比重不断减少,《金刚经》却反复出现,至少我们在《坛经》中看到的事实如此;而内涵的置换也发生在此时。
先看《坛经》的说法。慧能上冯墓山拜见弘忍本来是要做弟子,不料却成了校工被打发去磨坊舂米,就这样过了八个月,弘忍忽然召集门人,对大家训话说:“我一向教导你们‘生死事大’,可你们呢?整天只惦记求取福田,把‘了脱生死’这个修行的根本目的都忘了!你们迷失了自性,福田难道能救得了你们么?行了,大伙都回去自个儿好好掂量,要是谁觉得有两下子,就把你们修行的心得写篇偈子交来我看。谁的偈子真能了悟佛法大意,我就把法衣传给他,让他做禅宗第六代传人。赶紧去,别磨蹭!”
弘忍大师的话直接打脸一帮子信众,信仰佛教的人里有多少真是为了“了脱生死”的?我原先在写另外一篇评论的时候就说过,世人所谓信佛,本质来讲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为对神佛的贿赂,正如斯威夫特所言:“怨言是上天得自我们的最大贡物,也是我们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因此叩拜最虔诚、捐赠最大方的无外乎官吏、商人、帮派分子,这是权力社会的通病,也是症结所在。普通人出手虽无法这样阔绰,但毫无疑问,投入和回报也是经过仔细厘定与核算的——所以功德箱里多是零钞,少有大票的缘由即在于此:因为无法确定投几张百元大票进去佛祖究竟能保佑自己多久,不如投点零钞好了。一来,数额不大,就算佛祖一时忙不过来忘了保佑,其损失也在可接受范围内。二来,“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我既然捐了功德钱,佛祖你法力无边又怎么好意思不多少保佑一下呢?三来,捐”功德钱“这种行为能够满足人们投机的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等于买彩票拼运气。虽然佛祖泥塑金装,整天在大殿里正襟危坐喜怒不形于色。但背地里万一哪天佛祖心情好照顾照顾自己,不必多久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真是有点小激动呢——也正是这种逻辑助长了寺院的漫天要价,令买卖双方陷入恶性循环。尤其现代商业化运作环境里,寺院的行止不完全由驻寺僧人说了算。于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运营方并不在乎佛祖菩萨们是否“灵验”,也无需对此负责。了不起双手一摊,像虎力大仙那样说:“菩萨今天不在家。”如果可以的话,我认为他们也不会介意在寺院里贴上写着“捐钱有风险,入寺需谨慎”的“温馨提示”。猛一看虽然像恶搞吐槽,但如前阵子爆红的河北易县奶奶庙就是现实版的教科书级注解。
另一方面,中国那么多人,就算是千手观音临凡,每只手平摊下来也要罩130多万人哩。如果大家都捐相同数目的钱;菩萨保佑谁不是保佑,凭什么就要对某人格外垂青?搞不好还会反问你:“没听过众生平等这句话么?”所以尽管佛祖菩萨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但咱们能叫得上名号、套得上交情的也就那么几位,毕竟还是稀缺资源。于是要想“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就得花更多的钱。然后佛爷菩萨就被迫成了受贿对象,给予行贿者以虚空的心理安慰。故而说在宗教的种种要素中,教义往往是最不重要的。《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讲假僧言语,骗取供养要堕无间地狱;《金刚经》也早就连篇累牍地告诫“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更花了好几章的篇幅不厌其烦地谆谆教导说:”你就算捐出全部身家性命来供养,也不如真正理解这部经来得实惠,哪怕只有四句话!”缪勒在研究宗教问题时说过:“康德认为那种靠没有道德价值的行为,靠仪式即外在的崇拜来取悦神灵的,不是宗教而是迷信。我看不需要再引用站在相反立场上的观点了,即认为内心默祷的宗教,哪怕它在公众生活中是积极活动的宗教,如果没有外在的崇拜,没有僧侣,没有仪式,那就什么都不是。”于是我们不但能看到信众的种种现实主义心理,还能发现潜藏在集体意识中那种对群体仪式的天然渴求。这个道理不但荣格讲过,涂尔干也没少费笔墨。所以越是深邃的思想就越难抵御现实主义的狂潮。从弘忍的话不难看出追求福田成了当时修行者主要关心的事儿了,尽管一厢情愿至少还是慰藉人生的手段。到底是追求永恒还是把握当下,或者由把握当下进而追求永恒,这就是禅宗与原始佛教、乃至同门其他宗派的一个根本分歧。
话说回来,既然弘忍已经把话撂下,大家就分头回去准备。只不过让人疑惑的是,弘忍为何如此有把握,所有答卷中只有一份是合格的呢?万一有三个人交来的偈子都了悟佛法大意怎么办?所以后世学者考证所谓禅宗“代代单传”很不靠谱,是禅宗后人捏造出来的神话。《楞伽师资纪》记载的又是另一套说法:弘忍圆寂之前,亲自指定10人作为传法弟子,这10人中各有所长。慧能尽管也是其中之一,却并不是脱颖而出的高手。不过,我个人觉得连这套说法都是可疑的,因为它太像佛祖与座下十大弟子的中国版cosplay了。
而当时所谓准备,众弟子之间也没有任何紧张气氛,反而相当轻松,谁也没有要动笔的打算。因为大家很清楚,有实力问鼎传人宝座的仅神秀法师一人而已。确实神秀的地位(无论宗教威望还是实权方面)都仅次于弘忍,算是冯墓山二把手。弘忍自己也说过和神秀讨论佛法非常痛快,是种享受。但神秀本人此时却非常焦虑,到底写不写呢?要是不写吧,老师怎么知道我修为的深浅?要是写吧,好像又显得我神秀贪恋传人之位。大家不要觉得“传人”只是个荣誉称号,在唐代继承法脉意味着得到寺院的全部财产。之前的章节讲过,隋唐时代的寺院之富庶,毫不亚于一个小型邦国。所以纠结了大半夜,神秀想出个折中的法子:“趁着夜深人静,匿名把偈子写在墙上好了,明天师父肯定会看到,先听听他老人家的评语。如果说这首偈子写得好,悟到了佛法真谛,那我就站出来承认。如果说写得不好,那证明我智慧浅短、业障深重,我就绝口不提此事,从此也断绝求法的念头。”想定了主意,神秀举着蜡烛,蹑手蹑脚写下他的呈心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描写这一段的时候,《坛经》明确交代,旁边没有别人。而《坛经》又是由慧能的弟子法海编撰的,类似于听课笔记。那就让人忍不住想问了,神秀既然行事机密,整个过程不让别人看见,法海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可能性较高的推理是神秀把内幕告诉了弘忍,弘忍又讲给了慧能。只不过已经无法对质当事人,这就成为悬案放着了。
先不管法海的消息来源好了,单看神秀的这个偈子,仍是《楞伽经》一系的传承。就佛法学习来说是渐悟那一派,就好比我们读书,先是小学,完了初中,接着高中,然后大学,一层一层往上走。学成以后呢,不能荒废,总要记得“温故而知新”;勤加打理,别让灰尘弄脏了镜子。但显然弘忍对这样的见解并不满意,他知道神秀连门都还没入,可似乎已经是座下弟子们见解中的最高水平了。而此时弘忍的反应也非常有意思,一方面他不动声色把弟子们聚集起来,让大家都好好读一读这首偈,按照它来修行。弟子们很高兴,果然神秀出手不凡,看来是得了佛法正脉了,于是都焚香敬礼。另一方面,等到夜深人静,弘忍把神秀叫来,问:“墙上的偈子是你写的么?”神秀说:“是的,弟子并不敢奢求做传人。只想请您看看我的见解怎么样?”弘忍说:“你的见解呀,只能算在门口徘徊,还没入门哩,真正的觉悟是要能够体认到自性。这样吧,你先回去,再给你一两天好好琢磨,重新写个偈子来我瞧瞧。如果这次能入门了,我就让你做传人。”神秀回到房间,抓耳挠腮想了好几天都想不出来,坐立难安。
前方大量铺垫完毕,就该主角登场了。《坛经》在这点上和小说、电影的套路几乎一样,最先露脸的一般不会是大咖。被遗忘了八个多月的慧能继续老老实实舂米,有一天听到童子唱诵神秀的偈子。主角儿嘛,自然神悟超群,一听就知道神秀的见解还在门口晃悠。于是慧能拜托童子带他来到墙边,也要观瞻真迹。这时来了个神助攻,江州别驾(约等于省委秘书长)张日用。慧能说:“我也有一首偈子,想请您帮我写上去。”张日用很诧异:“哟,你个校工也会做偈?这倒是新鲜事。”慧能说:“想学高深知见,可别瞧不起初学。下等人有上等智慧,上等人有王牌智慧。”张日用隐约感觉这个校工非同凡响,马上转变姿态:“得嘞,我帮您写。但是咱们先说好,要是您得了法脉,须先度我。”于是慧能的偈子挨着神秀写在旁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大家可能会说,不对啊,慧能的偈子明明只有四句嘛: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空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但是对比原始本的敦煌《坛经》,确实是有八句的。于是有学者推断,流传最广的四句版本是对原始版的凝练和修订。而修订的动机在于和神秀做出区别,手段却可能是后世弟子伪造的。为什么要做出区别呢?除了树立典型便于宣传外,根本原因是修行方法上的南辕北辙。前面说过,神秀法门还是渐悟那一套,这和上座部传统也是一致的。即修行首先要弄清楚“菩提树”是什么,“明镜台”是什么,“尘埃”是什么。然后再掰扯“勤拂拭”的具体操作,等火候十足,心自然就恢复明亮的本来面目,人也就达到觉悟解脱的境界了。稍有不同的地方在于,上座部认为镜子一旦干净就永远干净,神秀还主张要随时打扫,免得灰尘又落到镜子上去了。
但对于慧能来说这就很难了,他可没有神秀的底子。怎么办呢?慧能提出自己的法门:顿悟。等于告诉大家,根本不用费心擦什么镜子,镜子一直就是明亮的,而且本来就是明亮的!理论上说慧能好像更高明,但等量代换一下马上就有问题。好比我突然发现,根本不用读什么小学中学,我本来就是个大学生,而且一直都是大学生,这可能么?唉,果然普通人就是普通人,没法儿比的。当然,按照铃木大拙的说法,也只有等我读完大学才能意识到我一直就是大学生。呵呵,好吧。但如果换成可立即验证的角度,其实问题更大,比如我是个旱鸭子,某天突然意识到我是会游泳的,而且一直都会游泳。但口说无凭,最有效的办法是直接丢到水里,是浮是沉,立竿见影。就像《黑客帝国》里公认尼奥是救世主,在于他能打得赢特工、挡得住子弹、看得见matrix代码。但如果稍微反推一下,倘若尼奥没有程序猿身份,缺乏前十几年的铺垫,他还有顿悟的可能么?所以慧能后来说顿悟法门是为根器上佳的人准备的,恐怕这当中也确实有现实主义的辩难实在绕不开。
另外按照《坛经》的叙述,慧能在弘忍门下学习的时间非常短,平常都做苦力去了,最重要的恐怕只有弘忍趁夜黑风高悄悄给慧能讲《金刚经》的那一夜。白天逢场作戏只为掩人耳目,晚上才是干大事儿的时候;看来弘忍大师也是个暗夜精灵呐,Ash`Valanor~我估计《西游记》里菩提老祖给孙悟空传法桥段的灵感也是从这儿来的。虽然这么写是很符合“顿悟”法门给慧能营造的形象光环,慧能自己不是也说嘛:“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根本不用费什么周折,稍微筛一下就能吹糠见米。但弘忍的形象就不那么好了,作为一代宗师本该光明磊落,干嘛讹言谎语偷偷摸摸?好好的山林道场佛门净地,也被描摹得如同龙潭虎穴险象环生,实在让人怀疑这到底是佛经还是武侠小说?因此只要对照史料就会发现,禅宗历史记录里不靠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这就导致另一个问题:禅宗推倡的各种教理还能信么?反正慧能大师早就说过不要拘泥于文字,那剩下的恐怕只有大家去自知自解、自悟自证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