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一个“下落不明”的阶层
1、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间的辩证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中心问题。
2、在过去的130年间,也就是从晚清洋务运动至今,中国商业世界的逻辑竟是如此惊人的一致。
3、在中国百年的变革史上,企业家阶层曾经最早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现代化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中国,企业家的角色更是尴尬而暧昧。
第一部 1870-1910:留着“辫子”的洋务运动
1870年:未死将生的时刻、太保赫德
参见《走向共和》、罗辑思维053反腐到底反什么
这次看这本书最大的感觉是不应该站在后来者的上帝视角观看、评价,而是应该怀着些许敬畏看那些自己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人物的作为。
1875年: 买办救国、1884年: 盛宣怀夺权
【买办】如果给买办定性,大概率就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好歹比汉奸强了一些。
这里算是一种洗白吧,买办们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不由自动地产生了民族意识,没有人愿意当奴隶,除非可以做另一些人的主子。
在某种程度上跟当前外企的白领们其实也没什么差,都有一个透明的天花板,即使到高层,也会产生不是自己的人感觉。
【官商】洋务运动,或者说官商运动,又或者说国家资本主义,买办们前赴后继奔向国立企业,国立企业的强大与衰弱不由令人唏嘘。特别是看到当前的社会情形,才能够强烈感觉到“天阳底下无新鲜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时间的巧合】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的铁路运动,时间上竟然如此接近,自己之前竟然没有意识到。最初情形有多么相似,最终结果就有多么的不同。
1894年:状元办厂、一代“商父”
一个人改变了一个城市
1900年:国变中的商人
士农工商,在危难当头、风雨飘摇之际,商人作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浮想联翩的事情。
【企业史人物】北方一周
同为官商,胡雪岩大名鼎鼎,特别在成为成功学教父之后;盛宣怀也算是声名昭著。但大多数人对周学煕的大名还是非常陌生,虽然依靠官商的垄断身份获得了暴利,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也算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估计最大的原因是背后的靠山袁世凯名声太臭,树倒猢狲散,况且还是一棵歪脖子树。
1905年:立宪急先锋
看完《走向共和》,再来看这几个章节,名字不在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个体。无论改革派、立宪派、洋务派,在勾心斗角,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还有或强或弱的家国情怀,形成中华民族艰难生存的合力。
拥抱市场、走向竞争的民企,高傲的外企都不得不匍匐在政府的脚下,更别说财大气粗,身处垄断地位的国企们了。历朝历代,概莫如是。
第二部 1911-1927:惟一的“黄金年代”
1911年:在革命的炮火中
【企业史人物】百货四子
1915年:作为抵抗的商业
1919 广场背后的人
1924 工商决裂
1927 悲剧之月
【企业史人物】 菊生印书
第三部 1928~1937 国家主义的回归
1929 商人的抗争
1932 救亡的经济
【企业史人物】 费的眼睛
1935 大收编
【企业史人物】 嘉庚助学
1937 沉船与拯救
【企业史人物】南洋兄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