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百年炉火》第六章
2015-02-18 11:2240
六
听着故事,雒武不断的深深吸一口气,脊梁也不停地往上挺。先民们与自然搏斗求活的历史象一组长长的画卷,深深地嵌入了雒武的骨髓。期间是何等的艰辛与悲壮,何等的惨烈与绝决,尽管历史的一页已淹没入岁月的烟尘,残留的陈迹已被剥蚀得难再寻觅史诗的真相,但那种象洪水来临时的咆哮,象劳动号子一样低沉而有力,象劈啪炉火燃烧中的炽烈与饱满的情怀,却涨满了雒武的心怀。
咀嚼着穆松堂女人同样是那样谦和慈爱的穆贺氏拾掇的饭菜,雒武的心思全然沉浸在表叔描绘的历史画卷中。
告别老人,雒武从未有过的沉思脚步显得缓慢而有力,仿佛在用自已的脚走先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
望着远去的雒武,穆松堂老人舒心的笑了。这一代人注定要脱胎换骨成大气候的。回到窑里,穆贺氏已铺好炕,侍候穆松堂老人午睡。但老人似乎并无睡意,拉着穆贺氏的手拉起了故话:“武这孩子真有出息,很沉稳,很大气。“
“这些与这娃秉性相关,但这一切的变化其实与雒梅氏有着极大的关联。没有洛梅氏,娃没有这么大的转变。”老俩口不由想过十六年前的那场惊动乡野的婚嫁事件。
苏州梅氏家族为盐商世家,其荫泽已历五世,传至梅含章手里,其家业已经是苏州盐商贸易前七名。由于世代为商为盐,梅氏盐行信誉极好,大凡往来半年以上客户赊欠货款之请,梅氏莫不应允,自明至大清国,陕西盐商与其建立了非常和谐的合作关系。但梅含章终有一心事相扰,搞到无心经营。且说太太梅倪氏自生下女儿梅星后便再也不开怀。女人贤慧恐梅氏无后,帮丈夫选定了落魄书生家的碧玉女儿陶荣作妾,但三年过去也没有怀孕的迹象。正在万愁之时,一云游道士傻呵呵坐在门首,要下人禀报主人,须请他一顿大餐他便会消去主人一番大忧。下人驱之不去,只好禀报主人。先听说来了一个疯道士,含章便眉头拧紧,继说能去一番大忧,又不过一餐而已,且听听再说。吩咐延请饭堂,厨下备餐。备好餐饭请道士食用时,道士又提出要喝女儿红酒,且须主人亲自把盍。梅含章忧愁郁闷已久,也寻不出什么解法,便自取酒款款斟上,挺挺举至道士面前。道士一改疯颠之态,颔首道:有救。便骑踞椅上,旁若无人吃喝到饱嗝连连。然后,附在梅含章耳边悄语一番扬长而去。梅含章惊异莫铭,郁郁几天后与梅倪氏道出了原委。女儿十六岁宜嫁北方汉,且是大五岁的同月同日生人,事毕一年梅府添丁,至八年添四丁且个个成才。这梅家倪家尽皆江南望族,自有小女梅润卿视作掌上明珠,读书习字自不待说,只这女儿性情聪颖,做事待人自有章法,怎舍得远嫁北方?且北方是哪方?漫漫茫茫,何处寻大五岁且同月同日生人?即使大人舍得,女儿又如何能接受?叹息月余仍不得要领。一日女儿请父母大人请了上坐,然后询问父母没有添丁进口的事是否与她有关?老俩口矢口否认。梅润卿开口惊呆了二老父母。这一阵子我感觉到二老有心事,这心事既事关我们梅家承继大业的男丁也关涉我,不管什么事女儿已到晓事理的年令,请二老明明白白告我,我或许能帮帮主意。老俩口相望无语,含章向倪氏点点头。母亲把女儿揽在怀里,眼泪便象串珠滚落。母亲哽咽着说了疯颠道士的话,强调这一切都不足为凭,自古哪见过这等事情?劝女儿别往心里去,我们再想办法。女儿倒很坦然,听了原委反倒安慰父母。要说想办法这多年药吃了不知多少也无效,陶姨进门三年也不见音讯,还有什么法子可想?至于远嫁当然二老与我都不情愿,你们舍不下,我又怎放心?但我远嫁如果真能使我的家添丁进口,这远嫁就有了意义。且人生在世,能为父母解心忧的机会能有多少?又如结亲,近者未必亲,远者未必疏,姻亲在结不在姻,姻仅是缘,亲才是份,有亲才有份,有份就有亲。只一样事体难办,这大五岁且同月同日生人却是难寻。请父亲拜托山陕客商打听,但凡符合以上条件的我就嫁。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倒感染得老俩口大声号啕。
择一日,梅含章治家宴数桌,请了在馆的全部山陕客商赴家宴。酒过三巡,含章举酒过头,言词恳切的说:“各位朋友,诸君从生意角度讲,是含章的衣食父母。从相处多年的情份讲,诸君就象我的兄弟亲戚。含章承继家严基业,艰苦经营,仰赖诸君提携帮衬才有了今天的小小宽局,对于祖上,含章勉强可以告慰列祖列宗。但含章对祖宗唯有一憾,就是至今无一男丁,今日有愧祖宗尚可苟且,他日含章也去了,祖宗六七代开创的基业也将付诸东流了,含章将以何面目见九泉之先祖!”一阵哽咽打断了话语,只见夫人倪氏走到桌前深深一躬,说道:“各位兄弟朋友,我接着含章的话说,”就把道士的话,夫妻如何商量,女儿如何表态的前前后后说了一遍,说罢叫出女儿与各位客商见面,夫妻及女儿三人齐刷刷跪下去叩头,惊得席间客人纷份搀扶含章夫妇和润卿。这女儿倒也大方,起身又施以女儿礼,坦坦对众人说:“各位伯父叔叔,家父家母都说了,小女也拜托列位,我读书多年,知道世间大礼,但诸多事体还没有经历过。父母之忧目下已无解药,目下就再做一次努力。我远嫁北方并无什么难过,北方那么多象伯父叔叔们这样的好人能生活得很好,我也会很好,会让父母放心。至于我嫁的人无论是谁,我都会与他结姻结亲,让他做个大丈夫的。”一番话说炸了席间,大家或端酒给含章表态,或为含章有这样的女儿祝贺。此时只见润卿拿出一沓信笺,一一奉上每位客商,言明内装小女的生辰八字,后有大五岁的属相及月日要求。拜托各位为我父母解忧。
这一宴轰动了苏州城,山陕两省共建的会馆里也成了唯一话题。陕西客商中有三原人白盛宗,多年得梅含章生意帮衬很多,目前已有相当规模,决心在这一事情上回报恩人。白盛宗当下修书十一封托人带回,其中一封写给耀州人焦生昌,此人是耀州城营销陈炉瓷器的行户,与穆松堂多年交情,又是白盛宗的姨兄。见姨弟从未有过的郑重,就将此事说给了多位故交。趁上陈炉驮货的机会,又登门拜访了穆松堂掌柜,以深深三揖做庄重托付。穆松堂老人受人之托未敢丝毫怠漫,按图索骥,不出两月,就将雒武托出水面。一番信息急传:梅含章与白盛宗,焦生昌齐聚陈炉镇,硬生生把个楞头楞脑的雒武推到了文质彬彬的梅含章面前。穆松堂担心雒武是否扣得上梅老板的法眼,不料仔细端详过雒武的梅含章脸上却是渐次地拥上了许多笑容。最终是三天后雒武父子套上骡子下了炉山,一路到省城换上大车去了苏州,近月时间回来便张罗婚事,双方合了日子,迎亲的队伍从炉山黎明出发到同官县十里铺驿站接了新娘,回来时迎亲的队伍里多了五匹骡子,精壮光溜,膘色极好。雒武装扮一新头戴礼帽扎花翎胸结大红花骑在一匹菊花马上,后面新娘骑一匹火红的大骡子,缰绳牵在新郎手里。吹鼓手对迎娶远方娇娘这一事件显然极在意,一路张扬的乐曲吹的热闹非凡。同官县府来人祝贺,知县送来一副对联:“好姻缘千结万结终有一解,做夫妻千里万里总有一理”。陈炉镇上的一色人等几乎都观礼了这场遥远飞嫁轰动乡邑的婚礼。雒武的父京雒秉顺老人是个刻苦生计的老实人,只咧着嘴笑,嘴里呐呐着:“我家要改改门风了,我家要改改门风了。”不时吩咐管事的梁文成,该支银子就支,不要小气,喜宴三日,不收礼,乡人都请......
依照祖上传下来的法程拜天地,进洞房,亲戚朋友尽皆大醉而归,镇上邻居与往来客商接着当日婚宴有大吃两天方结束了这场婚宴。且说当晚进入洞房,憨厚的雒武胆怯的不敢解下新娘的盖头。倒是新娘梅润卿轻声细语地说:“武哥不愿意娶我么?”慌得雒武紧声回答:“没有没有,哪能哩?”
“武哥嫌我长得不好看么?”
“没有没有,哪能哩?”
“武哥心里还有别的女人么?”
“没有没有,哪能哩?”
“武哥看我做不好一个妻子么?”
“没有没有,哪能哩?”
“那为什么不愿意看我哪?”
说着话,梅润卿轻轻拉过雒武的手,一直举到头上的盖头。已经憋成大红脸的雒武拉着盖头的一角,轻轻拽去,一个鲜亮的新娘带着迷人的笑脸展现在雒武面前,这与在苏州见面时又有不同。
颠簸半月才到苏州城住下,白宗盛安排一行人到苏州浴场洗浴。诺大的浴场,洁白的布巾,专业的搓澡师、按摩师,将一行人伺候得舒舒服服而又惊心动魄。没有出过远门的北方汉子,哪里经见过这种阵势?白宗盛又带领一行人走进苏州最好的成衣行,挑选出符合各人身份既大大方方又不显奢华的衣装,一行人就像换了人一样的精神。再走进梅家的门时,除了动作有点夸张外,与在外常年走江湖的客商已经没有大的区别。
走进梅府,古老考究曲回清雅,处处讲究风水,到处装点而又不显奢靡。家具是原木雕花,起名一水的是官窑名瓷。梅太太的衣装是庄重而得体的,象戏装一样经典但又比戏装多吃几分典雅。清水一样的梅太太谨慎地把雒武察看了一回,是象丈夫说的那样,憨厚之中有几份聪颖,敦实之中有一股执着与清明。可见,此子是可以教导成长的。言谈一阵,梅含章吩咐太太叫出女儿梅润卿来。一串有节奏的脚步声后,一位清丽如花的女子站在大家面前,款款施礼给大家打过招呼,静静站在母亲旁边。白宗盛是见过的,有特别浅笑致意。上身是月白宽衫,下身是黑色裙装,并没有北方姑娘长裙及地,而是恰恰抵至小腿肚。剪发头是从来没有见过的,那是南方城市教会学校女生才会有的特殊标志。身形清瘦,面色是米色的白净,象雒武记忆中秋日夜晚的朗月一样洁净明亮。
“见过雒伯伯。”梅含章介绍说。
梅润卿浅笑着欠欠身子,“雒伯伯好。”
“这是雒武哥哥。”梅润卿没有欠身,只是笑的更大方些,“武哥,路上还好吗?”
雒武眼睛再也不敢直视梅润卿的目光,低着头回答:“好好。”梅润卿笑出一串铃铛声。“武哥不用紧张的。我家里都是蛮好处的人。”说的大家都笑了。
打那一刻起,雒武已经暗暗立下誓言,此生一定好好对待这个女人。
当雒武轻轻拽下新娘的盖头,梅润卿微微扬起的脸上是充满幸福与希望的笑意。当她认为武哥已经将她的笑容装进心里时,她将头轻轻伏在这个自己将终身相伴的男人怀里。
那一夜依照大家的推测,后来的事一定还是新娘主动引导的,因为此后的岁月里雒武见到雒梅氏时总是想见到心向往之的神一样的敬重和爱怜。很显然,雒武在梅润卿那里尝到的绝不仅仅是有关男人对女人的滋味,他获得的是一方能让自己获得绝对成长的良田沃土,是一个指导自己人生更上一层的良师益友。
雒武请来箍匠,在一个大缸侧底部钻出小孔,在自己居住的窑后面筑出近六尺高的台子将大缸架上去,又到立地坡早先的大货窑烧造的人家花大价钱买回可以同时坐进去四个小孩的大盆。叫人每天烧水加入顶上的大纲,再加凉水到合适的温度,给梅润卿造出了每天冲凉的淋浴器。梅润卿那个高兴劲真是无法表达,搂过武哥的头抱在怀里,久久不愿松开。这个北方的汉字有这样的心意,是梅润卿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她知道,这个男人选对了,是一个有担当有爱心可以依靠的人。一个静心凝神的女人经管自己确认的属于自己的生活,那是十二分的尽心尽意。里里外外经过梅润卿的手,一切都神奇的改变了摸样。这个女人的身上有一股魔力,有一种独特的眼光,更有一股精心的态度。雒武自不必说,看见儿子的变化,喜得雒秉顺老两口深深能够感觉到,雒家是真的要改改门风了。
时日不久,梅润卿在一个清静的下午,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泡了上好的清茶,双手递到雒武面前。雒武吃一惊,但见已经早早成了雒梅氏而且事事做得尽心尽意的梅润卿笑吟吟的,才知道没有什么事做出差池。放心的接过来,轻嘬一口,是浓浓的香。这也是梅润卿独特的地方之一,经她的手做的事就是和别人做的不一样。同样的时间地点同样的东西,她就能够做出别样的滋味。
“武哥,”梅润卿盯着雒武的眼睛,直到雒武直视自己才接着说,“我进门已经有一些日子了。武哥看我有哪样事情做的还不够好,哪些事情上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还对不上,也给我提醒提醒。”态度显然是真诚的。
雒武还真的思考了一下,然后郑重的说:“没有。”
“武哥,我想给你说些我知道的陕西人的事,想听不?”
“陕西人的事你还有我知道的多,我倒想听听你们苏州人的事哩。”
“陕西商人的事你知道不?”
“陕西商人泾阳三原多得很,这有啥说的哩?”
“说到这儿了我还真要说一说。陕西商人古来是非常有历史的,在当朝也是不得了的事。我要叫你了解下陕西商人的大作为和经商之道。或许对你是有好处的。”
“那我就听听,可不要太长了,耽搁睡觉哩。”
“那我就不说了,咱睡吧。”
雒武急了,摇晃着梅瑞卿的肩头说:“开玩笑哩,你的话肯定是有说头的。快说快说,叫我好好听。”说着话一本正经的披着被子盘腿坐在炕上。
那一夜讲到黎明,给雒武又打开了一扇更高远的窗户。
中国商人的鼻祖说是战国时期的范蠡,但他只是局部的聚敛了许多财富。要说商人形成大的气候,对全国经济甚至对世界经济有影响,陕西商人功不可没。你既然选择为商就要对商人的经商之道有深刻了解,就要寻找做大做强的方法。
“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 秦晋地区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嬗变,商品经营意识很浓。秦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在北方修筑了从云阳达九原的“直道”,新修了从咸阳到成都的 “栈道”,在咸阳城设“咸阳市”,作为商贩贸易的最大场所,还设置直市、平市、奴市、军市等专业市场,秦对国外商人采用“轻税”政策,使各地贩运更加频繁。同时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增长,使陕西商人进入封建社会后,获得了第一次发展机会。秦因暴政,二世而亡。汉兴,承秦制,商品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汉王朝多次强制迁徙六国旧贵族及高赀商人的后裔于长安周边地区,培植了陕西商人的社会基础,使陕西商人的力量获得了巨大的增长,有力地冲击了自然经济的束缚。汉王朝建都长安,使“长安商人”第一次名副其实地流播于世。长安规模庞大,是罗马城的三倍,是国际大都市和全国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强盛,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使陕西商人以天子脚下,首善之民的优势获得了第二次发展浪潮。隋炀帝大业元年“迁天下富商大贾数万于东京”,培植了陕西商人的社会基础。进入唐代后,唐太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使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长安成为当时最大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区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陕西商人以“帝都商人”的雄姿,在唐帝国的广大区域内纵横捭阖,将大唐商人的雄姿释放得淋漓尽致。隋时的陕西商人已是“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进入盛唐后更是“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在通商贸易中,陕西涌现出了许多富可敌国的大商贾,形成了陕西商人历史上的第二次发展高潮。 明朝以前的秦商,位居三大商帮之首,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国商’。
明朝以来,明政府为巩固边防,在陕西实行“食盐开中”政策,直接诱使了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网络的形成。同时,为了安抚边外少数民族在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的特殊政策,为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陕西商人抓住了明清中央对陕西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历史机遇,以西北川贵蒙藏为势力范围,输茶于陇西,贩盐于江淮,运布于苏湖,销皮于江南,在中国中西部贸易通商领域迅速崛起,号称“关陕商人”或“西客”,成为明清商品经济和市场网络中活动的主体。出现了陕西商人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明朝以来形成的陕西商帮,以泾阳、三原为中心,以沟通东西部贸易为己任,树立起了 “陕商”或“西商”的形象。江苏扬州是明清陕西商人的起身之地,在“食盐开中”的政策下,陕西商人输粮换引,赴扬州贩盐,使陕西商帮在明代中前期成为扬州的第一大商帮,“淮盐以西商为大宗”,淮扬盐场的陕西商人势力重于徽商和晋商。清初为恢复川盐生产,清政府实行“招商引领,计口受食”的食盐产销政策,为陕西商人“弃淮入川”,挤入川省贸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大量陕西商人携资入川,开拓商贸经营的新天地。“川省正经字号皆属陕客”,“川盐投资秦人占十之七八,川人占十之二三”。
《张连卖布》是在陕西当地脍炙人口的秦腔剧,其中有一段唱词是这样的:“先把那渭南县当铺坐下,西安府开盐店咱当东家。兰州城京货铺招牌悬挂,西口外金刚钻发上几车。穿皮袄套褐衫骑驴压马,烧黄酒猪羊肉美味有加。娶妻小赛过那南京俏画,买丫鬟和小子装烟倒茶。清早起人参汤先把口下,到晌午把燕窝拌成圪塔。张口兽琉璃瓦高楼大厦,置九顷水浇地百不值下。银子多使不了这该怎咋?寻几个好伙计四路访查。幸喜得四路里粮食涨价,百十名走粟行银赚万八。捐功名只要那官高势大,访巡抚坐总督布政按察。”足见陕西商人财资之雄厚。
“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到自己爬”,“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老陕商将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提高到兴衰成败的高度,这种精神和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陕西人的突出特点之一。
“椎埋去就,与时俯仰,变化有概”。以智求财,深谋远虑是陕西人求财的老传统。正如兵家所提倡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老陕商具有“关陇军人”宏大气魄,比较善于研究市场变化的规律,从大处着眼,谋大局,首先取得战略优势。
“货真价实好为商,假冒伪劣难久长”。陕西商人不欺不诈,随行就市,按质论价,正因为如此,陕西商人被誉为“人硬、货硬、脾气硬”的“三硬商人”。在布匹行,陕西商人提供的货物质量优良,货真价实,信誉卓著,购销两旺,货敞其流,素有“关中贾来价更高”之称。
不畏艰险,闯荡天涯的开拓精神是陕商数百年驰骋四方的秘籍。西部高山巨川,黄尘漫天,生活艰苦。南方商人长期视为畏途。艰苦的自然环境,却不能阻挡陕西商人经商致富的脚步。他们上入甘,下进川,贩贱鬻贵,为家乡挣得财高北斗。道光年间,赵熙出使新疆,走到千里戈壁“一道泉”的地方,唯见有一瓦屋招待行旅,进店问老板,乃知为一陕西三原人,年轻时随军贸易流落于此,在茫茫戈壁上独自生存了30多年,并娶有妻室,成为瀚海戈壁唯一的一户人家,所以叫“一道泉”。寸草不生、飞沙走石的千里戈壁尚且有陕西商人的袅袅炊烟,试问还有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能够阻挡陕西人求富的脚步呢?
不辞劳苦,奋志经营的创业精神和恪守本职,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是陕商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人生最苦为行商,异地求财,客地经商,困难和艰辛自不在话下。
本朝乾隆年间,成都的陕商欲修筑“陕西会馆”,却遭到当地士人的阻挠,言说会馆可盖,但不许动用当地一抔黄土,以免风水外泄。陕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乡西安、同州府,经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着一口袋一口袋家乡的黄土,在四川盖了华丽的陕西会馆。明末清初陕西大商人孙豹人,在扬州做盐商,三年之间三致千金,后来一边业贾,一边读书,成为陕西有名诗人。康熙二十八年召试博学鸿儒科,授官内阁中书衔,豹人固辞,曰“吾侨居广陵(扬州)数十年饕餮待我,使我官京师,不令举家饿死乎?”辞官归商,宁吏也贾,很是表现了陕商的敬业精神。有史料记载和实物左证的274所会馆是陕西商人留下 、天下会馆数陕西: 的最丰厚的历史遗产。为了祭神灵,聚乡亲,陕西商人将陕西的“四合院”盖到祖 国各地,使明清中国商界盖会馆最多的是陕西商人,仅河南一省就有46所,遍 布中原大地,现在全国作为文化景点开放的山陕会馆或陕西会馆就有64所,有 利左证了陕西商人在各地的活动。建造于乾隆年间的成都陕西会馆,就是陕西 商人背着一口袋一口袋陕西渭南的黄土经千里巴蜀古道才建造而成的,这一壮 举感动了当地的四川人,便把陕西会馆所在的“芙蓉街”改名为“陕西街”,使这座 美轮美奂的陕西会馆解放后长期成为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地。 许多江南名园都是陕西商人的杰作。陕西商人在明政府对陕西实行的 “食盐开中”政策引导下,输 、江南名园: 粟换引,粮食到边关换取最能生利的“淮引”,然后下扬州贩盐,使扬州成为陕西 商人的第一个殖民地,快活林。当年在扬州贩盐的陕西商人有五百多人,他们 在扬州修建了华丽无比的“陕西会馆”, 扬州的许多今天熠熠生辉的文化景点: 张 园、个园、蜀岗、溉园、康山别墅都是陕西人的产业。“扬州瘦马”也是陕西商人的历史性杰作。腰缠十万下扬州,推动秦淮河畔以“养瘦马”为主要 、扬州瘦马: 内容的服务业的兴起。历史上叫 “构置别室”,今天俗称 “包二奶”。陕西人把要 来的媳妇称为“买来的马”,扬州女子小巧玲珑,娇俏依人,被冠之以“瘦”,这就 是扬州“瘦马”的由来。 、十娘沉箱: 明代以来秦淮河畔第三产业的繁荣, 是陕西商人一手促成的。 十娘沉箱: 明人冯梦龙编撰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李甲把杜十娘卖给了商人孙富,孙 富就是以陕西商人为原型创作的。
诚实经营,恪守贾道的求实诚信十陕商的经营作风。陕西富平汉代以来就有一个叫“直镇”的市镇,做生意一言九鼎,不言二价,故曰“直镇”。三原商人梁选橡业贾淮扬时,守支盐场历来有制,“按资次支给”,有险狡之徒规利往外别创一法名曰“超掣”,即通过贿赂上下而超越原定顺序率先支盐,因其获利寻常以倍,“一时乡人争先为超掣,咸来邀公,公不可,曰‘善贾者不获近利,善保者不身尝法,以若所为利即厚孰于资斧,吾何必舍吾自然而图未必然。且盐与它贾异名,虽两交而实关三尺,吾谨守之,视若曹之败也’。未几,首事险狡以乱制服法,公乃始大策”。
与其它各地商贾不同,陕商富贵后亦能保持富而不奢,生活朴素的厚重精神和热心公益,惠及乡党的忠义精神。一部分陕西盐商居扬州贾盐富厚后,亦能保持秦人生活俭朴的淳厚民风,淡泊自守,不为声色犬马所动。梁竹亭号称梁巨万,居扬州时“广陵富贵鳞集,俗颈侈务以衣食居屋相高,又最荡好狎游娼家,君在广陵促屋居隘,仅容膝身,常衣浣濯衣,日食仅一鲑,菜无重味也”。三原商贾捐资修建三原城中龙桥更被称为古今佳话。凤翔的塔寺桥亦是由商民1520余户,集资1600余缗,重新扩建而成的人车分道,三轨行驶的石拱桥。《两淮盐法志》曾记载,“两淮商人籍隶徽西,各为善于其乡,如建宗祠,置祭田,立义庄,义学以及修理学宫,兴复书院,于夫桥梁道路一切利济事各有其郡志可考”。
陕西商人与山西商人共同创造了“合伙制”的经营体制,这是明清之际中国商界的一个大事件。陕西商人靠“财东与掌柜的分权制经营体制”,将自己的生意做强做大,一个常年住在渭南绿荫覆盖小山村的陕西商人,其生意却在天山南北,长江上下,靠的就是“两权分离”的产权制度创新。而且他们机智地解决了掌柜与投资人的“利益一体化”问题,利用“人身开股制”即掌柜人身入股,将掌柜的利益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利润“银六人四”,使掌柜、职工效死为企业卖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和最成功的企业制度创新。特别是陕西商人在四川自贡创造的以“日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股份制”。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可提供实际的可供操作的历史经验。
最初在明朝以来“走西口”从事跨区贸易的多数是“弃儒经商”的读书人,他们成为影响明清陕西商帮商业智慧和商业文化的主流群体。“关中多豪杰之士,其起家商贾为权利者,大抵崇孝义,尚节概,有古君子之风”,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著作中如此表扬过秦商。
很显然,这些来自体制内或者接近体制的文化人,对于陕西商帮最终形成一定的经济组织,是发挥了主要作用的。山陕会馆
历史上和今天的主流陕西商人,其出身大致接近,其性格也前赴后继。秦人强悍,“尚气概,先勇力”而“忘死轻生”,这是古今一致的对陕西人的评价。
善于从各种事件、场合和时间上挖掘商机。在两千多年前,陕西长安就与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蒙古有着密切的商业联系,发展到明清时,陕商与西藏等地区进行茶叶、马匹交易。悠久的经商历史,使陕西人天生具有一种商业意识。
在市场经济下,现在的陕西人在发掘商机上也丝毫不比前人逊色。90年代初,川菜、粤菜及外地特色食品在西安扎下阵势,不知赚走了西安人多少钱。从吃文化中受到启发,陕西商人隆重地推出了饺子宴,此项目一经推出,使嗜面食的各地食客闻香而来。
传统秦商来自黄土高坡,大多保留着农家子弟的淳朴质量。近代的陕商虽然在身份上有变化,但仍保留着仁义平和这一特点。一方面,他们在与人交往中绝无霸气,平等互利;另一方面又很豪爽,耿直磊落,使得贸易中的摩擦大为减少。
陕西商人不欺不诈,随行就市,按质论价。正因为如此,被誉为“人硬、货硬、脾气硬”的“三硬商人”。陕西商人恪守“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忠厚不欺,言不二价,这在明清时的商界有口皆碑。清末文人郭嵩焘说:“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之智术不及江浙,榷算不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惟其心朴而心实也”。 陕西富平汉代以来就有一个叫“直镇”的地方,那里的人做生意一言九鼎,不言二价,故得此名。
陕西商人将自己的名节看得比利润要重,为利毁誉,乃陕商所不取。他们尊重商人操守,不为利违法、投机取巧,不伤害商人名誉,这正是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无奸不商”社会存在的反叛,表现出陕西商人自重名节、不毁商誉的时代精神。
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商人的自负根源于祖宗辉煌的历史。自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以后,直到唐朝灭亡,关中地区一直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存在。尤其是省会西安,十多个王朝的兴衰演变以及文化积淀,赋予了陕西人一种贵族精神。虽然西安自唐以后风光不再,但千年帝都臣民的荣光使他们从自尊终至自负。时至今日,陕西商人的骨子里仍去不掉帝都意识和皇家派头的优越感。
历史上的陕西商人敢于冒险,他们曾为追逐商利,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开银号、当铺,放高利贷,贩运川丝、夏布、药材,以敢做敢为著称。这一敢做敢为的传统在现在的陕西人中仍然是巨大的人文传统,体现在商场上,他们往往敢于孤注一掷。
回馈家乡是陕西商人的传统。“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句名言用来形容陕西商人毫不过分。近年来陕西人走出去的较多,他们富而思乡、富而思家,并尽力建设家乡。
梅瑞卿最后的总结是:“做个生意人不光是学会挣钱。会挣钱是小道理,学会当个商人才是大道理。这不光是我想给武哥说的,其实许多东西是老父亲叫我捎带给你的。但愿这些对武哥有好处。”
“那女子进了雒家门,真的改了雒家的门风。”穆松堂感叹道。人各有命,谁也说不清命运之神的悲与喜何时光顾你,但只要谦和为人公道行事,上天会有报应的,总有一天。穆松堂对穆贺氏说,说来也怪,自梅姑娘嫁到遥远的北方,那梅含章太太生一儿子,小妾陶氏几年就生下了三个儿子,一时在苏州传为佳话。“古话说的好,千里姻缘一线牵呀”,言罢安然入睡.轻酣微起。
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