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每一句都像一块点心,我们都可以去品尝,去品味!《论语》点心
论语开篇,是我们都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于这几句话,历来注解很多,而以宋朝朱熹的注解最为著名。在明清时期,他的注解被作为权威,用在八股考试中。朱熹的学问是不错的,但他的人品真的很糟糕,这在《宋史》里面有明文记载,在此不必赘述,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和圣贤的想法心心相印呢?
与其读这样人的注解,还不如我们自己来读,直接聆听圣人的语录,用自己的心去领悟。
那么我是怎么领悟的呢?
“学而时习之”,首先是要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见学习可以助人成才。所以,荀子有《劝学篇》流传后世,吕蒙有孙权劝学名垂千古。如果不学习呢?圣人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That's too bad。事实上,学习不仅是对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品德的修养。圣人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而对颜回的最高称赞正是“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不贰过是其次,好学才是第一的。
那么学习之后呢?
学习之后一定要消化,否则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要学而时习之。圣人弟子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这句话就是对学而时习之的最好诠释,既要不断学习,又要不断巩固,不要忘了已经掌握的。
学而时习之说完了,那么不亦说乎该怎么理解呢?
有人说,就是很快乐的意思。也有人硬要抬杠,说学习怎么可能是快乐的呢?
且不争论学习是否真的是一件快乐的事,愚以为这里是我们对学习应该抱着一种心态:是愉悦主动的而不是极不情愿的,是和颜悦色而不是哭丧着脸,不要把上学弄的跟上坟一样。
至于学习真的能否带来乐趣,我相信是的。乐在其中,不身临其境,难以体会。正如登山一样,可能辛苦,但是却能领略美景,无限风光在险峰。不登高山,怎么会知道风景这边独好?不登书山,怎知其中之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那么朋友来了是干什么的呢?绝对不是革命歌曲唱的“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不是来喝酒的,而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来了。因此还是讲学习的。
圣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想避免孤陋寡闻,当然要有朋友。而且“勿友不如己者”,不要找差劲的朋友,而要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这样才能进步,有进步才会因为朋友自远方来而感到快乐。不然呢?酒肉朋友来了,说不定还带来烦恼,你还在盼着客走主安,哪里有快乐可言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三人,朱熹非要注解为一个是比我好的,我学他的优点; 另一个是比我差的,我学习避免他的缺点。看似注解的非常合理,但我认为这三个人并不一定就是这样,很有可能都是比孔子优秀的。
啊?怎么可能会比圣人还优秀?谁?站出来!
要是真站出来,那还真不少。比如老子。
孔子向老子求教,那可是执弟子礼的。此外,孔子的门人因少正卯而三盈三虚,说明少正卯某些方面不比孔子弱。而孔子去说服柳下惠的弟弟——盗跖,结果是大败而回。至于“昔仲尼师项橐”,圣人向七岁的孩子学习的事也是三字经记载的大家都知道的事。
然而这些并不能丝毫减损孔子圣人的光环,相反正说明孔子的伟大,正如韩愈所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纕、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正所谓大海不择小流,故能成其大。孔子如海,大哉孔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家不了解他,主要是不了解他为什么这么爱学习。所以这句话还是说的学习。而一个人学习和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称之为君子。其实学问和修养一定要一起进步,正如圣人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进德修业一起努力,才能成为君子。否则就会出现很多有才华而没品德的小人,这类人怎么可能人不知而不愠呢?只有君子可以。
总而言之,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都是在讲学习。这样才是连贯的。否则一会儿讲学习一会儿,一会讲朋友来了,一会儿又讲人家不了解自己,不就成了东扯葫芦西扯瓢了吗?
以上是不才的一点愚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个人认为,论语的每一句,每一节,都像是一块点心,我们人人都可以去吃,去品尝,去品味,而你要想知道这块点心的味道,那你就亲自来品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