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一出生开始“姓名”就是我们的“外衣”,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没有这件“外衣”的情况下度过一生。可是,就是这个我们每天都离不开、也不会去在意的姓名,你真的理解它的含义吗?
一般来说,我们会将“姓名”拆分为“姓”与“名”, 而“姓”则意为“姓氏”,“名”则意为名“名字”,姓名不就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吗?应该没有更多的内涵了呀?可是,千万不要小瞧这两个词,它们背后的文化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来谈一谈“姓氏”, “姓”与“氏”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与氏的区分在《通鉴外纪》中就有所体现。
子承父姓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然而,倘若仔细一点,就会发现“姓”为“女”字旁,这是因为远古时期的人只知其母,而不知道其父,同一个母亲所孕育的儿女聚在一个屋檐下,形成一个母系氏族, “姓”则是用来代表相同血缘关系的称号。这里科普一下,中国有“上古八大姓”, 也都是女字旁,分别为“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所以最远古的“姓”是母系氏族的标志,与“子承父姓”恰恰相反。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中,族群发生了分化——按照父系血缘关系产生了不同的部落,而“氏”就是这些部落各自所采用的称号。所以“氏”跟“姓”相反,代表的是相同的父系血缘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如今所称的“姓”追根溯源其实都是“氏”,如果你依然不懂的话,那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李华”这个名字,“李”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它的氏,而非姓。孔子的姓实际上为“字”,而非“孔”。
解释完了“姓氏”,我们再来看看“名字”。
古代小孩出生满三个月,家里人就会给他起名,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提的名字。直到他们举行完成人礼的时候(男子20岁,女子15岁),才可以取“字”。这就是“名”与“字”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 古时候“名”是供长辈叫的称号,晚辈和平辈只能称“字”,因为指名道姓是极不礼貌的。而且,普通百姓一般都没有“字”,所以这就是我们看很多从前的书籍时,里面的百姓几乎没有“字”。
了解诗人时,除了“字”我们一般还会提到“号”,这是古人名字以外的称号,即雅号,颇有点像作家给自己起笔名一样。“号”大多是自己所起,一般都带有某种特殊含义。有时候,因为习惯,古人称呼他人时会选择 “号”,而非“名”或“字”,比如我们熟知的郑板桥其实为“郑燮”,只不过号“板桥”罢了。
传统文化中的名字如此讲究,如今的名字没有了那些字号,虽是少了些许内涵,却也是方便。不知道你看完这些,是不是对自己的名字有了更新的认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