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抱怨者的三角关系

抱怨者的三角关系

作者: 蓝心滟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23:46 被阅读0次

    抱怨者的三角关系

    抱怨是一种三角关系的游戏,抱怨者是受害者,被抱怨的人是坏人,另外还有一个听抱怨的人。听抱怨的人一般都是被抱怨者喜欢,互相之间有亲密关系的人,可是听抱怨的人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去改变抱怨者。

    中国历史上,变革者根本无力改变大多数受害者和少数当政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类的服从性让大多数人选择了服从,但心中会存在恐惧,还没有达到抱怨的反义现象:宽恕和接受,会小范围的抗争,在生活中就体现为抱怨。

    现代家庭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父母,而男人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可是往往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家里的关系有父母、岳父母还有妻子,这是最基本的家庭结构。可是他们每一个人对家里的另一个人有不满情绪时,都会找男人诉说,这种诉说让他崩溃。

    每一个亲人都把自己当受害者,被抱怨的人就是坏蛋,而希望男人站在自己的一边,替自己伸张正义,可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他说谁都不好。最终他觉得自己生活在夹缝中,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感觉自己都要崩溃了,还强颜欢笑维持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按人们所说的,家庭里一个人男人要充当“和稀泥”的角色,这个家才能安稳、幸福。

    男人是抱怨者最亲密的人,而抱怨者口中的坏蛋也是男人的亲人,这个格局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是说男人无法偏袒某一方面,为抱怨者伸张正义,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是中国大家庭稳定的关键所在。

    我们都习惯把自己放置于受害者的位置,而把抗争的角色放在别人的身上,让别人为我们解决问题,去对付我们所认为的坏蛋。

    有些人经常接收到抱怨者的怨气,就象一个垃圾桶一样,长期储存着太多的垃圾,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噼里唋啦地向第三者说起抱怨者的话,这个时候,他也成为了抱怨者,这就象一个恶性循环一样。最终,抱怨者跟他们说的任何话,他们就会很快的传了出去,最后你就不敢再跟他抱怨,这也是他们想得到的结果。比如说小家庭里面,妻子跟男人抱怨站他的父母,男人直接跟他父母说,最终的结局就是妻子和他的父母也就是所为的受害者和坏蛋当面解决,可是家庭里面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最终就是不了了之,抱怨也不敢说了,因为说了也没有用,反而会挑起家庭战火。

    还有种人对抱怨者的怨气深恶痛绝,不愿意去说别人坏话,也不想挑起家庭战争。接收到抱怨者的怨气后,他绝对不外传。但这种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会自动过滤一些信息,在他的心里筑就了一道防线就是不说别人坏话,同时也让自己说话磕磕绊绊的。

    当然,还有一种倾听者,会认真地听抱怨者的话,并且会保守秘密,必要时为抱怨者提供些解决的方案或者帮助抱怨者去解决问题。这类人非常孤独,甚至有些自闭,这样才可以忍住不去变成抱怨者的角色。

    现实生活中,人们基本上都会抱怨,就形成一个三角关系,比如说张三对李四好,李四对王二更好,张三就会对李四有怨气,就会对别人抱怨张三忘恩负义。这个时候,我们就把这些抱怨当成耳边风就好,让它随风而逝。

    抱怨和袒露心声不同,袒露心声,没有“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的三角关系,只是说着自己心中的相求和感受,没有一点修饰和夸大,没有希望倾听者一定要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更多的时候袒露的时候自己就会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去解决。而抱怨者会突出表现自己是受害者,夸大甚至扭曲加害者所做的事情,希望同情他们的倾听者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且陪着他们一起指责加害者。这时同情者心理上就会感觉到压力,好象必须同情抱怨者,否则就觉得自己不是好人,跟抱怨者口中的加害者一样了。

    “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这个三角关系在人生在到处都存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很忙碌,没必要去聆听别人的抱怨,可以找个借口离开,或者直接拒绝抱怨者,让他们不要逃避问题,直接面对,虽然会有些痛苦,但是面对真相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发现,基本上所有人都在抱怨,而且抱怨的内容就是一个三角,我对A很好,A对B竟然比对我好,你说A是不是忘恩负义?这个发现让我觉得有些崩溃,从此以后,我要么不去串门,如果串门的话听他们抱怨,我也只是当做耳旁风,让抱怨随风而逝。抱怨和袒露心声不同。单纯的袒露心声,没有构建起一个“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的三角关系,这时倾诉者只是在如实地讲述自己的感受,没有一点修饰,也没有希望倾听者给自己一些什么固定的回应。这时倾听者主要就只是在陪伴,而且倾诉者在倾诉时自己常常会恍然大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相反,抱怨者会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也会扭曲加害者的事情,同时会对倾听者有很强烈的期望,期望倾听者能同情自己,和自己一起谴责加害者。这时倾听者就会感觉到有一种压力,好像必须得同情抱怨者似的,否则自己会内疚,觉得自己也不是好人了。如果你是一个心理治疗师,做一个中立的倾听者,而不加入“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的这个游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是在生活中,那么,你真的没有必要去聆听别人喋喋不休的抱怨,你可以逃走,你也可以直接对抱怨者说“No”。如果你不去参与那个游戏,抱怨者就得去面对其痛苦,而痛苦,常常是帮助人直面真相的最好的动力。如果没有痛苦,甚至还有同情者抱慰自己的受害者角色,那又何苦要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呢?

    不参与抱怨的游戏还有些人会绝对不说别人坏话,我这位来访者就是。他是对家族中的诸多抱怨者的抱怨深恶痛绝,所以自己走向相反,绝对不抱怨,绝对不向一个人讲述第三者的坏话。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好的素质,不过,这样的人也会有局限,譬如我和这位来访者谈话时,他会无意中抹去很多信息,我和他谈话总有磕磕绊绊的感觉,有时候一些关键信息就遗漏了。他这种说话方式,既是为了防止别人来试探他的想法,因为他的妈妈特别想了解他的一切想法,同时也是因为他绝对不要说别人坏话,所以每当到了这种时候他会有些磕磕巴巴。

    还有些人会成为极好的倾听者,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会绝对地守口如瓶,他们是抱怨者最好的倾诉对象,但他们自己会付出代价。例如,他们也会成为非常孤独的人,甚至有些自闭,因为如果建立关系都建立成抱怨和聆听的关系,那真是太痛苦了。相比之下,可能还是更多的人也成为抱怨者。以前,我回河北老家农村时,常去邻居家串串门,和他们聊聊天,但有一天因为一个发现我再也不愿意去了。

    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服从性比起大和民族来更加旺盛,而我们内心的恐惧也更加旺盛。当宽恕和接受还没有发生时,抗争就很好,起码比恐惧和对威势人物的仰慕要好不知道多少倍。实际上,比起政治来,亲密关系会更复杂,而抱怨带来的折磨也更重。我一位来访者,最近一段时间觉得要崩溃。为什么会这样,他解释说,可能是家里一下子来了一大堆亲人,父母、岳父母和一个妹妹都来到了他家中,令他不堪重负。但继续聊下去,他才发现,核心是抱怨。父母、岳父母、妹妹和妻子,他们对某个人不满的话,常常会来找他诉说,这种诉说令他很痛苦,因为,这边是亲人,那边也是亲人,他怎么做?可以说,这个亲人抱怨时,自己是受害者,被抱怨者是坏蛋,并希望他站在自己一边,甚至要替自己伸张正义。那个亲人抱怨时也玩这样的游戏。

    最终,他会发现自己在夹缝中不知该去向何方。这也是中国大家庭的可怕之处,我们多习惯绵里藏针,其实就是抱怨,主动将自己置于受害者地位,而让别人替自己承担抗争的责任。如果是小家庭,那么模式容易固定下来,一个人就会倾向于站在某人一边,譬如F就稳定地站在妈妈一边。但对于我这位来访者,前一段时间家里一下子来那么多人,他的内心就会很乱,一会儿他要这样站,一会儿他又要那样站,这种内心的摇摆会让他更加难受。和他谈话时,我也突然间明白,很多人找到了自己对付抱怨的方式。譬如,有些人会变成“大炮筒”,很直很憨很傻,什么秘密都藏不住,哪怕刚答应你替你保守秘密,但一转眼就噼里啪啦地将你的秘密告诉别人,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讲了出来。你质问大炮筒,大炮筒会抱歉,会谴责自己那时怎么那么没心没肺,但一下次他们照旧会做大炮筒,最后你会变得不敢再将什么事告诉他们,而这正是他们想要的。回想我身边的一些大炮筒,他们身边都有一个超级抱怨者。我想,抱怨者本来是希望他们做一个垃圾桶,但做垃圾桶时间一长太痛苦了,他们于是转而做了大炮筒。不过,大炮筒的问题是,他们也会成为抱怨者,他们也会噼里啪啦地向别人讲第三者的坏话,这就令他们也显得烦人起来。如果他们只做大炮筒,而不做抱怨者,他们是很可爱的。但是,一个超级大炮筒如果同时也是超级抱怨者,那他会令人讨厌至极。

    抱怨者的三角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抱怨者的三角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qe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