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诚意,天地万物的能量都和你在一起。没诚意,“不诚无物”,啥都没有,一片荒漠。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徐爱说:“昨天听了先生的教诲,已经隐隐约约体会到应该怎样用功了。今天听闻先生此言,更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我昨天早上想,格物的物,是指事,都是从心上说的。”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王阳明说:“是的。身的主宰就是心;心所发出来的就是意;意的本体就是知;意所作用的对象就是物。比如你的意在于事奉父母,事奉父母便是一物;你的意在于事奉君王,事奉君王便是一物;你的意在于仁爱百姓,爱惜万物,则仁民爱物便是一物;你的意在于视听言动,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说格物致知,是在心上去格做一件事的是非、对错、善恶,都在自己心里,没有心之外的道理,也没有心之外的事物。”
这个怎么理解呢?我们从小学的,都说事物是客观存在,怎么会都在心里,没有心外之物呢?你心里没有的,它就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吗?
这是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世界的界,就是认识的界,万事万物,什么事?什么物?你总得说出来,那事,那物,总得有命名,把它的名字说出来,“命名就是召唤”,你说出它的名字,它的图像就出来在一起说话的每个人心里,或者说脑海里,它才能“存在”。所以从语言哲学上也可以说:“没有言语之外的道理,也没有言语之外的事物。”
“存在”,是一种资格,就是有命名,能被说出来,能被想起来,有语言描述,有画面感,这都是在人的心里。如果人心里没有,你说它存在,它是谁?它在哪儿呢?你得说出来。说不出来,就没法召唤,它存在不了!
王阳明接着说:“《中庸》说‘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明明德是格物的道理,前面讲过了。“不诚无物”是什么呢,我们看看《中庸》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是万事万物之所成之道,天道自然运行,诚就是事物之终始,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对于人来说呢,诚者不仅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成就万物,所以能赞助天地之化育,天、地、人,三合一。成就自己,是居仁行义,是仁。成就他人,成就万物,是智慧。诚是性的品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性是诚,率性而为,就是至诚而为。这诚,合乎内外之道,合于己,应于事,随时随地,没有不得宜的。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遇之左右而逢其缘。
有诚意,天地万物的能量都和你在一起。没诚意,不诚无物,啥都没有,一片荒漠。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4】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