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的书籍大部分为已知最可靠记录释迦牟尼本来说法的阿难参与出品的书籍)
【【关于货币】】
[去世资财,乞求取足]
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1]
作是思惟已,即便放舍钱财亲属,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正其身行……[9]
[离施财及法财]
有二种财,钱财及法财,钱财者从世人求,法财者从舍利弗、大目揵连(两者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乞讨为生)求,如来已离施财(钱财)及法财。[6]
[一日不供养]
王舍城人于一吉星日欢集大会,即于是日阙不供养。有一鬼神,敬重彼比丘尼故,至王舍城里巷之中,家家说偈:
“王舍城人民,醉酒眠睡卧,不勤供养彼,叔迦比丘尼。善修诸根故,名曰叔迦罗,善说离垢法,涅槃清凉处。随顺听所说,终日乐无厌,乘听法智慧,得度生死流。犹如海商人,依附力马王。”
时,一优婆塞以衣布施叔迦罗比丘尼,复有优婆塞以食供养。 [7]
【白话】
毗罗比丘尼住在王舍城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因为王舍城人民于吉星日都在欢集大会,就在于这一天,毗罗比丘尼没有人去供养她。
当时,有位鬼神非常敬重毗罗比丘尼,就进入王舍城中,到各处里巷四衢道头唱诵诗偈说: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卧睡不醒;
毗罗比丘尼,没有人去供养她。
毗罗比丘尼,他勇猛修持诸根,
善于演说远离尘垢,证入涅槃清凉的法门。
如果大家都能随顺听她说法,就能终日安乐不厌烦,
乘着听法的智慧,就可渡过生死的激流」
那时,便有一位优婆塞拿衣服布施给毗罗比丘尼,又有一位优婆塞拿饭食去供养她。[5]
【点评】
出家的毗罗比丘尼一天没人供养,就有鬼神去说世俗人“醉酒眠睡卧,不勤供养彼”,如果毗罗比丘尼不是“去世资财”,而是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有资财,自己就能解决生活的问题了。
释迦牟尼的整个僧团吃住所费用是找“世俗人”施舍而来,如果“世俗人”都按他的教化要求“去世资财”,远离“离施财及法财”,经济倒退回人类最早的时候,那时候“世俗人”的衣食住行所费用找谁“乞求取足”呢?历史上中国人也受这类思想影响,影响了国力[6]。
释迦牟尼吃的找世俗人施舍而不是自己生产获得:
一是释迦牟尼说杀生是恶,他不用钱财进餐馆选择吃素食而去乞食,乞食到肉施主的肉库存减少,就要多买肉,多买肉就等于多杀动物,等于他多做了恶,这种稍微高级的逻辑关系,一般人想不到是正常的,但是他自己把自己成最高的神,这种逻辑关系都想不到,就证明他不是最高的神,而只是一般人。
二是乞食就难以控制食物的干净程度,如别人吃剩下的食物,带有别人的口腔细菌,增加人染病的风险。那时候的和尚都是靠乞食维持身体所需营养的,而释迦牟尼的去世也可能跟食物不干净有关,佛教书籍记载“世尊(释迦牟尼)食铁匠子准陀之供食(菌类食物或猪肉)时,患重症之痢疾,痢血痛极,几近于死。”[7],“中路止一树下,告阿难言,吾患背痛。”“如来最后于其舍食便取涅槃”。[8]
来源:
[1]《佛说四十二章经》后汉 迦叶摩腾 竺法兰同译,本经第三章。
[2]《杂阿含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卷第 24(六三九)。
[3]《杂阿含经》卷第 24(六三六)。
[4]《杂阿含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卷第五十。
[5]《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张西镇,卷第五十。
[6]《佛教不合理减少社会生产力的史料记载》认知圣经,2018年。
[7]《长部·大般涅槃经》
[8]《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第二中。
释迦牟尼的观点问题(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