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过,天气到底是不一样了,虽然白天看起来依然骄阳似火,但清晨和夜晚,还是凉爽多了。特别是早晨,五点多钟出去锻炼的时候,微微的风迎面而来,吹到身上,已经有些许的凉意。真有点秋高气爽的意味。
今天,提早结束了公园里的锻炼,不是想偷懒呢,而是我知道家里的青玉米穗,昨天已经吃完了,该去早市上买玉米了。
我和先生都喜欢吃嫩玉米,以前上班的时候,一到吃玉米的季节,下班的路上,就会特别注意着,只要路边有卖青玉米穗的,总要买上十穗、八穗的,喜欢嫩玉米那香甜的滋味。只是这样的机会不多,所以再喜欢吃,整个夏季、初秋,也是偶尔吃上两次。
今年不同了,退休在家,成了专职的家庭主妇,好吃的、爱吃的嫩玉米,自然可以经常吃了。
向西离家不到两公里的新世纪广场南面,前进路的两侧,是一处早市。每天早上不到六点钟,卖蔬菜、水果的摊贩,都聚集在这里,八点钟以后便都陆续收摊回家了。
来这里卖菜、卖水果的,卖的好多都是自家种植的,他们是县城附近村庄里的农户。一个摊位上的蔬菜品种不一定很多,也许只有两三种,但是绝对新鲜。往往都是头天晚上,有的甚至是一大早到地里采摘的,直接带到早市上的。脆生生的黄瓜,红红的、泛着光、圆润可爱的西红柿,一尺多长绿盈盈的豆角,红的绿的辣椒,以及绿意盎然的各种青菜,小白菜,大青菜,茴香等等,水灵灵、绿油油的,着实可爱。
葡萄、苹果、香梨、柿子,紫的、红的、黄的、绿的,五彩缤纷,透着各种水果的香甜,充满喜气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主人通常带的不一定很多,也许有的家庭也就三、五棵果树,就挑那些已经完全成熟的,摘一些来早市换一些零花钱。所以,这些果子一般都味道鲜美,好多居民也喜欢来早市买菜、买水果。
一公里多的距离,很快就走到了。因为是临时的早市,就在大路两边的人行道上。摊位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摆了有差不多一二百米长的距离。已经有不少附近的居民,来这里挑选蔬菜、水果了。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有男有女,或夫妻结伴,或独自一人、或两三个朋友一起。
我的目的是买青玉米,自然先找卖玉米的摊点。早市西头向南边路上的拐角处,人行道下挨着马路牙子,整齐地排列着五六辆卖青玉米穗的三轮车,每辆车之间,相隔两米多远。每辆三轮车边,都有顾客在挑玉米,其中一辆三轮车,围了三四个人。人们挑着、选着、交谈着,呲啦呲啦剥玉米皮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青玉米那特有的清香,在空气中流动着。
我走向最外面的那辆三轮车,这里只有一位顾客,不拥挤。三轮车里装着满满的玉米穗,显然是刚来不久。卖玉米的是夫妻俩,看我走了过去,不等我询问,那女子便告诉我,一元钱一穗,十元钱十一穗。我不知道别的摊位上啥价钱,觉得一元钱一穗不贵,已经很便宜了。就接过女子递过来的塑料袋子,挑了起来。
青玉米,我喜欢挑嫩一点的,煮过后口感适中,更香甜可口。如果稍微老一点的话,煮过之后就更老了。
这家的玉米穗还不小呢,一眼望去,差不多每一穗都快有一尺来长了。我挑玉米的时候,只从玉米穗的顶端,撕开一个小口儿,查看玉米的老嫩程度,合适了就留下,不合自己的心意了,把扯下的一点玉米外皮,再拉上去,基本上看不出痕迹,不会影响主人继续售卖。不然的话,一下子把玉米外皮扯下的太多,不能复原,别的卖家就会以为这是挑剩下的,主人就不好卖了。
我走路来的早市,本来想着少买几穗,有个五六穗就行,拎起来不会过分吃力,回去还有将近两公里的路要走呢!看这家的玉米个头挺大,又均匀,很快就挑好了十穗,主人又送了一穗,十一穗。
先我而来的那位顾客,看上去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姐,一直没有挑好,她似乎总想挑更大的那一穗,拿起一个放下了,再拿起另外一个,大小合适了,呲啦一声,把玉米外皮撕个大口子,用大拇指指甲顶顶玉米粒,不是嫌老就是嫌嫩,反正左也挑不来合适的,右也挑不来合适的。看得出,这大姐生活中也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卖玉米穗的夫妻俩也都是实在人,似乎也不像经常出来做这生意的人。男的一声不吭,女的有些惴惴的,说那位顾客,“你挑的这些不都挺好的吗?要不我帮你挑吧!”女顾客一声不吭,好像没有听见。卖玉米的妻子看了丈夫一眼,显得很无奈。
我用微信付了款,摊主夫妻帮我把玉米装到两个袋子里,我一手拎一个,这样重量分担到两只手上,拎起来比较轻松。
转身往回走,这会儿买菜、买水果的人更多了,熙熙攘攘,交谈声,讨价还价声,热闹得很。要不是我手上已经拎了沉甸甸的两个袋子,我肯定要在这里再买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看起来,以后逛早市,还是得骑上我可爱的小电车,帮我驮运。
早市,充满了浓厚的人间烟火气,真像是一幅五彩斑斓的关于生活的生动画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事,感受到生活的热闹和活力。它就像是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逛早市的人,在热闹、喧嚣中,找寻一天的新鲜和喜悦,发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