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是祛湿的好季节。湿气重的人入秋以后,往往全身乏力、身体困倦、头重如裹、双腿沉重、食后胃胀、腹胀不舒、大便不爽或便秘,舌体胖大或舌有齿痕,痰饮。 这些都是湿气困于体内的表现。
秋季祛湿勿用网上疯传的薏仁红豆粥。薏苡仁走中焦而健脾利湿,对于水肿可以利水消肿。赤小豆则为走下焦之药,利小便。两味都是利水消肿之药。 “湿”和“水”在中医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薏苡仁配红豆,治水肿可用,利湿则不能。水是身体里的重要物质,秋季又是气候干燥,在这个季节薏米红豆把体内的水利掉了,绝对是不妙的!
那么中医里面的“湿”到底是什么呢?
中医认为湿是一种邪(致病原因),有外湿和内湿之分。 外湿就是环境潮湿,比如长江流域,沿海地区,梅雨到长夏,环境湿度大,人体感湿而病。 内湿是生活饮食不节制,食生冷酒醴肥甘,脾胃运化失调,精液输送不利,从而停聚而生湿。
湿邪有从热和从寒之分。经过一个夏季,进入秋季,人体到底是湿热还是湿寒呢? 笔者认为大多数城市人是湿寒。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 夏天夜短日长,环境温度高,人的毛孔打开,阳气露于体表,体内空虚。 其二,现代人喜爱空调环境。其三,现代人夏季喜食生冷 。故湿多从寒化,为湿寒。 转眼到秋天,气温下降,人体毛孔收缩,如果湿寒没有被及时排出,就被困于体内,出现了一开头所描述的一系列症状。
秋日应该怎么祛湿寒呢?
祛湿《本草纲目·十剂》有“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燥之。”的记载。可见其主张用风药、燥药、利药以祛湿。临床根据湿是否寒化、热化,最常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治法。《临证指南医案·湿》说:“总以苦辛寒治湿热,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
秋日治疗湿寒内阻,方应以轻疏灵动为贵,轻指剂量宜轻,轻可去实;疏指应疏利气机,顺其脾胃升降;·灵指方药有效,结构灵活;动指方药不宜呆滞,忌用腻滞之品。轻疏灵动,一则可使湿邪得以透达,再则可使脾运得以健旺。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最为适宜。因而,笔者认为秋日祛湿不妨食用一些辣椒。
辣椒,味辛性热,归心脾,温中散寒祛湿开胃,刚好应了轻疏灵动四字。 大多数有湿寒的人,食用辣椒后,身体发热出汗,寒痰鼻涕眼泪尽出,湿寒也会被排出体外了。取其芳香化湿,辛温燥湿之功效。
秋季环境干燥,少量食用辣椒,一方面有利于祛除内体湿阻,一方面新的湿邪不容易生成。是个取巧之法。
秋天食用辣椒祛湿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地域差异,气候特别干燥的地区不可照搬
2,人体差异,没有湿寒的,秋季不宜吃辣椒
3,秋季辣椒祛湿寒是取巧之法,不宜经常反复使用。 湿寒祛除之后应该即可停止。 同时注意补充身体水份,防止秋燥。(祛除湿气后再补充水份精液,对身体大有裨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