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三八妇女节,于是又是一大波文案袭来。早上的时候看到凤凰卫视的文案,差点气了个半死。
不知道在这幅图片的背后,有多少歧视女性的人。
对比杜蕾斯的,“先有你们,才有我们”力判高下。
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认真的给大家安利一部影片——《妇女参政论者》(又名“女权之声”)。
虽然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女性就获得了选举权、受教育权等诸多基本权利。可是西方的女性都是一点一点斗争得来的。
影片从一个底层的职工女性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英国女权运动积极分子为了获得平等的权利所做的斗争。
虽然故事发生在1912年的伦敦,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女人都会有强烈的代入感,看完以后是无以名状的沉重和悲痛。
故事开始不久,女主角Maud驻足于一家商店橱窗前,在她神往的目光中,她与玩具木偶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携子归家图”。
可是,很快这幅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图景,就被妇女参政论者的石块击得粉碎。
同样被击碎的还有Maud投射在橱窗玻璃上的镜像,她关于所处社会地位的错误认知。
所有的一切都是幻象。
Maud是一个普通的职工,每天去上班,工作时间远远超过男性,可是所得酬劳去低于男性。
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女性依旧按部就班的工作,无声无息的压迫,直到所有你习惯这样的方式。
我们不是为了夺权,而是为了平权。
第一次,Maud遇到其他女性的暴力与反抗,她们把伦敦西街的玻璃打破,Maud仓皇而逃,而且坐在车上还在诧异的看着这些女性。
可是Maud在不经意间加入这个组织,可是等待她的却是嘲讽,她们的声音被蔑视,她们逆来顺受。
Maud看到了工友12岁的女儿被性侵,隔着木质的框架,看着女孩费力的用香皂洗手。
她有所动容,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同情,那个女孩像极了多年前无助的自己。
在一次次现实的冲击下,在志同道合的朋友面前,在潘克赫斯特夫人的影响下,Maud逐渐觉醒。
我可以接受自己的受压迫,可是不能接受孩子的未来依旧如此。
当镜子的另一面,变成自己的女儿。Maud终于下定决心去参加女权主义的运动,如果说最开始是懵懂的、无知的甚至是不自觉的加入。
这时候,她终于由被动变为主动。
Maud第一次主动的参加演讲。
广场上站着许许多多的女性,这些她们仰着头,昂扬不屈,欢呼雀跃的样子,莫名被点燃。
可是等待Maud面前的却是扫地出门,她没有孩子的探视权,甚至于最后孩子被别人收养。
她蹲了下来,站在儿子面前,流着眼泪。
她们开始暴力的反抗。
所有的结局都并非想象中完美,Emily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
Emily为了使女性的身影能被看到,女性的声音能被听到,勇敢的走向了在骑着马的国王面前,伟大的殉道者。
当理想足够坚定的时候,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
Emily的葬礼,平静地默哀。Maud手捧鲜花,一步步迈向时光的终结处。一队队真实的、铭刻在历史影像中的妇女参政论者,正从那片光亮中迎面走来。
历史的光芒,终于在穿透了电影这面“镜子”后,照进了现实。
其他国家女性获得投票权的年份:1949 中国
世界的改变,不是因为明知成功而为之的人,正是因为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今天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事实上妇女这个词并没有已婚未婚的概念,也没有是否是主妇等概念,就是泛指所有女性。
但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妇女”就是家庭伦理剧中呈现的,无聊、絮叨、缺乏吸引力的形象。女性对妇女这一词的抗拒是不自信的一种,也是社会舆论对成年女性的一种不友好。
而这些年,妇女节逐渐被各大商家包装成女王节,女神节,甚至还有了女生节,我认为这是对女性的极大的不尊重。
男女平等的底线,是社会对于一个女性的评价,不是来自于它的外貌,而是她的才能、品质、责任感,就如同社会对于男性的评价一样,而不是什么狗屁的“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
偏见存在于男性,同样也存在与女性之中,甚至存在于你的心里。
你生活在了新时代,你可以受到高等教育,你有很多的渠道去吸收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理论,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你有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和生活,但社会还是给你设置了重重阻碍。
你必须认识到,身为女性,你绝对没有比男性差,但也没有比男性更好。
试图抹去女性在历史中获得的成就,将灾祸的罪责推给女性固然可恶,但是描绘女性柔弱无害的形象更为可恨。历史的车轮是人类共同推动的,如果男人有功,女人自然也有,反之亦然。
你有权选择生育或者不生育,选择结婚或者不结婚,你可以选择去整容(在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选择自由的自己。你可以可以做一个家庭主妇,也可以去打拼自己的事业,这些都是女性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