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儿子就让我帮他去买一支黄色的彩笔,与普通的中性笔一样,只是写出来的字是黄色的。没有买到,他挺遗憾的。今天午饭时又问:“那种笔你买到了吗?”
我说:“还没有,另一家店里也没有。你买这种笔要做什么?记笔记吗?”
“不是,画画,火柴人的那种画。”
我心一沉,“不许上课上自习时画”差点就脱口而出。
我笑了笑,问儿子:“你是想在课下的时候画吗?”
“当然是课下画,把在英杰的那些事画一画。”
“哦,这样啊。”我放心了。“你可以用速写本画吧。”
儿子说:“在用完的作业本的背面画就行,还不浪费。”
午饭就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假如我脱口而出:“不许上课画!”或者直接指责:“就知道画画,不会往学习上多用点心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儿子会觉得妈妈不理解他,否定他,很有可能会引发负面情绪;而我呢,极可能陷入焦虑:上课能集中精力听讲吗?还能好好上自习吗?落下课怎么办?
但是,我采用正面表达的方式来暗示我对他的期望,孩子就很容易接受,而且觉得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他会有一种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他会觉得,我做这件事情,是被认可的,是有价值的。长期这样下去,他会自尊自信,他会有足够的信心来为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也会学会尊重他人。
马斯洛说,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即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己的信心。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而满足孩子的尊重的需要,可以先从正面表达开始。
如果不能正面表达自己的需要,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感受呢?很有可能会不欢而散。
今天下午在菜市场买菜,有幸旁观了两位大妈的交流过程。
买菜大妈:“菠菜多少钱一斤?”
卖菜大妈:“1块8。”
“便宜点。”
“不能便宜了。自己种的,今天从地里现拔的。”
“根这么长,这么多泥。”
“说了今天现拔的。”
“不能用刀子割吗?”
“不能,一割就散了。”
“你卖菜还有空去种菜?”
“我不种,卖啥?”这两句就有点鸡同鸭讲了,一个说的是时间,一个说的是物质。
“卖菜还能去种菜?”这是在质疑菜不是人家自己种的了。一边挑一边又说了一遍:“卖菜还能种菜呢?”
“我卖菜还种菜,犯法吗?”卖菜大妈语气重了起来,感觉自己被质疑,冒火了。
买菜大妈没再唠叨,挑完菠菜,称重。
卖菜大妈看了看秤,拿起几棵菠菜往秤上放。买菜大妈说:“别放了,吃不了。”
卖菜大妈:“放上,你给我2块5。”
“怎么得给2块5?”
“就是2块5。”又往上放了一两棵。
“别放了,别放了!怎么就是2块5?”
“就得2块5!”
“不要了!怎么这个样卖菜?”买菜大妈气哼哼地转身走了。
卖菜大妈顿时愣了,讪讪地把菜从秤上拿下来,嘟囔着:“2块5,好找钱啊。”
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两个大妈都惹了一肚子气。主要是因为她们只沉浸在自己的感受和判断里,又被自己的情绪裹挟,不能很好地听懂对方说的到底是什么,更没有意识和能力去考虑对方的感受。简单来说,两位大妈都缺乏一点儿共情能力。也都缺乏一点儿尊重对方的能力。或者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尊重。
尊重,可以从好好说话开始,从正面表达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