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蜕变.遇见更好的自己
73岁还下跪,《大明风华》的顶级直男,原来是他

73岁还下跪,《大明风华》的顶级直男,原来是他

作者: 我是魔眼睛 | 来源:发表于2020-01-29 19:22 被阅读0次

    近日,网上流传出一组《大明风华》杀青花絮的视频,网友看完后纷纷大呼太感人。

    “令人热泪盈眶!”

    “我要是在现场,一定会瞬间泪崩吧!”

    原来,这感人的瞬间是73岁的王学圻,跪在台上向全体剧组人员磕头致谢。老戏骨的真诚谦逊的确让人动容。

    戏外的王学圻如此和蔼可亲,戏内他饰演的朱棣却是霸道接地气的硬核皇帝。

    面对子孙他是饱含深情的爷爷,面对朝臣是恩威并施的帝王。

    王学圻将朱棣性格中的复杂多面诠释得入木三分,这精湛的演技自然迎来了一片怒赞:

    “王老师把朱棣演活了,人设丰满立体,演技杠杠的。”

    “王学圻老师真的用演技还原了我心目中的朱棣人设,老爷子太贼了!”

    而和他搭戏的朱亚文这么说:

    “我在他身后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他身上的万丈光芒。

    一个70多岁的演员,在现场完全地投入,而且精湛的演绎,这整个过程让我折服。”

    提起王学圻,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他是《武林外传》中高深莫测的郭巨侠;

    他是《梅兰芳》中孤傲的伶界大王十三燕;

    他是《十月围城》中的爱国商人李玉堂;

    他是《剑雨》中亦正亦邪的转轮王;

    他是《赵氏孤儿》中阴险狡诈的屠岸贾;

    他是《天地英雄》中面对血雨腥风依然心静如水的安大人。

    很多人都赞叹他那炉火纯青的表演,却很少有人知道,王学圻在成为正式演员之前,也经历了很多磨难。

    而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不掉队”三个字,可以说是贯穿始终。

    01

    2008年,电影《梅兰芳》上映。

    饰演梨园名伶十三燕的王学圻,在62岁的年纪,凭借令人惊艳的演技,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

    很多人都说他是演了十三燕而爆红的。

    王学圻听了却连连摇头:“‘爆红’这个词对我来说很新鲜,我可不是一夜成名。”

    这世上从没有毫无准备的横空出世,有的只是厚积薄发后的水到渠成。

    王学圻也不例外。

    1963年,十四岁的王学圻进入部队,成为了一名文艺兵。不幸的是,因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他被迫脱下军装,成了一名工人。

    前途渺茫、生活困窘,但王学圻没有放任自己消沉,而是很快就调整好了状态,在沉默中等待机会。

    这个机会还真被他等到了。

    一次,单位宣传队排了一个话剧,临近公演时,主角脚崴了,有人就说让王学圻上吧。

    就这么着,王学圻赶鸭子上架,连招呼带比划地愣把戏给拿下来了。

    没想到,正是这样一场阴差阳错,却给王学圻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当时八一厂的副导演看完戏后,觉得这小伙子不错,就把他推荐给导演王苹。

    王苹一看:这绝对是个演戏的好苗子呀!

    就把王学圻带到厂里,安排在电影《我们是八路军》中演一个烧炭的普通战士。

    这是王学圻第一次接触电影,一下就喜欢上了。

    于是,他跑去问王苹:“您看我是不是这块料?”

    王萍肯定地点点头。

    导演的认可,点燃了王学圻心中深藏的艺术梦,他决定报考艺术院校。

    就这样,1978年王学圻以32岁的大龄考进了空政话剧团,时隔11年后再次穿上军装。

    经历了生活打击和磨砺,王学圻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只要有戏演都接。

    他和李雪健、濮存昕每天提着戏服赶场,一天下来得换七八套戏服。

    哪怕只做群众演员,他也演得兴致勃勃,全情投入。

    除了跑龙套之外,王学圻还要负责灯光组的拆台装台。

    每当最后一场演完,他就跟濮存昕爬到舞台顶上等着,一边一个,撑在那里,等底下谢幕首长接见完,赶紧把幕关上。

    直到很久以后,王学圻演主角了,演出结束他还忍不住往大幕上看,不知道那里有谁在看着他。

    演了太多甲乙丙这样的无名角色,王学圻终于在《陈毅出山》中,分到一句台词“赵老先生身陷水火……”

    这次,他也如愿挂上了名:“烈士——王学圻”。

    这是“龙套三人组”的第一句台词,为此李雪健还打趣道:

    “咱们终于有人说话了。”

    后来李雪健因出演电视剧《渴望》中的宋大成爆火,结束了龙套生涯,而王学圻仍然在到处赶场。

    要说心态上没有失衡,肯定是假的。

    再加上那段时间,一起跑龙套的人因为看不到希望,纷纷改行另寻出路。

    李雪健担心王学圻也会选择这条路,就跑来鼓励他:“我看好你!你千万别放弃!”

    没想到,王学圻却无比坚定:“雪老健,你放心,我王学圻绝不会当逃兵。”

    漫长的龙套岁月,寂寞与心酸,王学圻坦然接受,人生的种种磨难没有压垮他,反而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将这份理解融入到表演中

    02

    无论多小的角色,哪怕是毫无存在感的群演,王学圻都它把当作是锻炼机会。

    曾有媒体问他:“演小角色也需要花精力研究吗?”

    王学圻严肃地回答道:

    “因为你演再小的角色也要知道这个角色是干嘛的。

    比如说你要是个警察,那你就得是警察那样。如果你是个小偷,那状态就更得是不一样了。

    尽管是小角色,哪怕是一闪而过的,也得花心思研究。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王学圻接到一个演长安街上扫地的老大爷的任务。当时王学圻才30出头,哪里演过八十多岁的老头儿啊?

    为了演好这个大爷,他每天天不亮,就跟随街道上一位老大爷出发,来到垃圾场上,认真模仿他每一个细微的动作。

    怎么穿衣、走路、说话,就连他与旁人争垃圾时,他也凑近了认真观看。

    演出那天,他一口地道的北京话,颤颤抖抖的举手投足,活脱脱一个老北京。

    母亲和朋友去看戏,楞没看出他是谁来,等他演完了,大家还以为他没出场呢。

    还有一回,李雪健发现王学圻胸部有血瘀,惊问是怎么回事。

    王学圻淡淡地回答:“这是昨天拍一部对手戏时,被对手男演员打的。”

    原来,在片场时王学圻特别叮嘱对手一定要出手重一些,这样,自己的反应会更加准确,表演也更到位。

    说完,又嘱咐李雪健:

    你千万不要找他,更不要告诉他,你要是告诉他的话,他就会有顾虑,下一步就很难放开手脚演戏了。

    在王学圻眼里,没有小角色,他对每个角色都投入全部的精力,为角色赋予灵魂。

    《梅兰芳》中的十三燕虽然只有短短几场戏,但王学圻却把功课做到极致。

    从来没有唱过京剧的他,特意拜李舒先生为师,从最基础的跑圆场开始,立腰、抬胳、抡关公大刀,一样一样的练习。

    最终,京剧泰斗的气节、傲慢、孤单、顽固守旧以及内心的脆弱,都在王学圻一招一式、一个眼神一句唱词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凭借“十三燕”一角,王学圻获得了金马奖和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三十年磨一剑,在别人退休的年纪,他才尝到红的滋味。

    陈凯歌说:“学圻,你等待这么多年,就是为了等到这个角色。”

    王学圻没有否认。

    “十三燕”推开了他事业的命运之门,从而迎来了属于他的“黄金时代”。

    有人说陈凯歌是他的贵人,但其实他自己才是自己的贵人。

    要知道,所有的幸运,都需要用前期的积累埋下伏笔。

    如果没有30多年里每一个机会的认真把握,每一个角色的用心打磨,他又怎会幸运的遇到贵人?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

    “对自己演的每个角色一丝不苟,因为这么做了,对演员自己好,你要是不认真演的话,演几个角色后导演就不会用你了。”

    03

    在演艺圈,王学圻有个美誉:第五代导演的第一男主角。

    1984年,陈凯歌和张艺谋合作拍了一部电影《黄土地》,这部影片后来被称作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王学圻就是其中的男主角。

    此后,王学圻便成了五代导演的御用男主角。

    都说演而优则导,但王学圻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导演,直到遇到杨丽萍。

    杨丽萍想拍一部自传性的电影,王学圻听了便热心地帮着找摄影、录音、音乐,待张罗得万事俱备,发现就缺个导演。

    找来选去,总也没有适合的,这时大家建议干脆让他来。

    王学圻也想挑战一下自我,就干干脆脆地答应了:“好!”

    这部电影从前期筹备到最终成片折腾了五年,拍了12万尺,光剪片子就剪了15遍。

    他记得是夏天进的剪接室,到第二年暑热来临时,才终于钻出来。

    之所以耗费这么久,是因为苛刻的王学圻不能容忍一点点问题存在。

    一次看片时,他发现有一段舞蹈《两棵树》的鼓声效果不好,当即决定重录,当时已是凌晨四点,所有人都已疲乏。

    没关系,我来敲。

    王学圻自己上阵。

    他头戴耳机,眼看画面,以手代锤,“嘭嘭嘭”的鼓声,激荡着深夜的录音棚。

    电影是在日本做的后期,录音师是曾经给日本导演黑泽明《罗生门》举杆的录音大师,神保小四郎先生。

    那天录音结束后,70多岁的老人一脸神秘地告诉王学圻:

    “明天我要给大学生讲课,你知道我讲什么吗?现在不告诉你。”

    后来,有人告诉王学圻,他讲的是“中国有这样一个导演。”

    这样的精雕细琢,让这部电影拿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第二大奖——评委会奖。

    颁奖后台,电影节主席问王学圻:“你知道这个奖意味着什么吗?”

    王学圻一脸懵:“意味着什么?”

    “所有的奖项都是由赞助商颁发的,唯独这个奖是由评委会主席发奖,说明这部电影在学术上的地位。”

    这是许多科班出身的导演梦寐以求的国际电影节奖,没想到竟然被初学乍练的王学圻轻松拿下了,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姜文在看完影片后,半夜一两点钟打电话给王学圻:

    “我一分钟都没有走过神。王学圻,我不知道你还有那么大的激情。”

    然而这也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

    当一个人抱着敬畏的态度做一件事,那么“结果不会错到哪儿。”

    就像打井一样,认定一个位置就深挖下去,挖得越深水就越清澈。

    04

    虽然这些年王学圻拿了不少大奖,但他非常拎得清:

    “你生活在现实里,得了奖,并不见得你就是道格拉斯,你要回过头来拉车。你外面得奖,回来还得喝你的棒子面粥。”

    被人尊称为“老戏骨”,他的理解是:“别人叫你‘老戏骨’是对你的尊重,希望你能把每个角色都能演好。”

    人生最难得的,不是在逆境中放下张狂,而是在高处还能保持这样一份谦卑。

    在他身上看不出大牌明星的架子。

    不工作时,王学圻经常去小区的健身场健身,和邻居们聊天话家常,如果没人说,大家一定想不到这就是影帝。

    他能跟同时代的演员玩到一起,也能跟年轻的演员成为哥们儿,接得上“梗”,也抖得了包袱,完全没有老演员那种端着的做派。

    有一次,他和一群年轻朋友吃饭,大家用手机点餐,王学圻不会,特别着急,但却拒绝帮助。

    “谁也别帮助我,就算饿着肚子也要学会用手机订餐。”

    折腾了半个小时,总算成功下了单。

    后来,王学圻又学会了网上打车、购物,周末的时候,不用出门就能搞定午餐和晚餐。

    如今,70多岁的老人,学英文、健身、拍戏、参加时尚活动,一样不耽误。

    他说:“我定期还会去超市逛逛,因为你不去就不知道现在的生活方式,演戏肯定就傻了,你要确保自己没有掉队。”

    这样的人生励志吗?

    当然。

    人生最坏的结局不过是大器晚成,王学圻“幸运”地遇上了。

    从部队文艺兵到工厂工人、话剧、影视剧演员、导演,获得过中国话剧金狮奖、梅花奖,也摘取过电影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漫长的蛰伏期,他或许有过抱怨,但一直保持“不掉队”,直到现在他还有底气口出豪言:“40后的‘王姥爷’正年轻。”

    说到底,人生就是一场逆水行舟的远行。

    技术不断发展、行业不断更迭的今天,没有哪个职业是一劳永逸的,你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被淘汰,真相就是这么残酷。

    而只有像王学圻一样,内心谦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保持“不掉队”的本事,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

    愿前进的路上,你我也能骄傲地说出:“我们正年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3岁还下跪,《大明风华》的顶级直男,原来是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kb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