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时候,嘉哥我曾在微信公号“嘉书房”推送过一篇《双十一淘书杂谈》。里面碎碎念,写了一些自己过去几年的淘书经历和不算经验的淘书经验。
有读者朋友看了以后,以为文中所写都是我的藏书,其实嘉哥我真没有全收藏,更别说都看过了(因为看书速度永远赶不上囤书速度),只是部分而已。
转眼间岁暮了,盘点一下今年的私房阅读书目(不以工作或考试为目的的非功利性阅读),与大家共享。其中一部分是新入手的,另一部分是旧书重读。

过年时心血来潮,就又翻了翻《明朝那些事儿》。这是第二次看这书,第一次是几年前入手的时候。哦~地摊上的盗版,七册合订本。因为正版不仅买不起,还占地方,反正盗版也不影响阅读,买之何妨?
重看《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书似乎捧的过高了。
如果说因为语言的诙谐,那现在怎么会感觉几乎没什么笑点?如果说因为人物与事件的全景式展现,那在此之前的一些类似历史读物怎么没有火?如果说因为把历史写成了故事,那很多人也都是这么写的。事实上,嘉哥我也一直都把历史当故事来看的,因为最基本的历史都是故事,而非人们传统印象里历史课堂上那个白胡子爷爷的老气横秋。
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的畅销,市面上又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类似图书,书中依稀可见对《明朝那些事儿》的模仿学习,但那份诙谐幽默略显生硬,对历史的认知也不及本书深刻,因而后来者几乎都没有达到《明朝那些事儿》的火爆程度。从这点来说,作为历史通俗读物,本书还是有其自身价值所在的。
但作为一个现象级事件,《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功,必然离不开社会因素。如今十年回首,不得不承认:这部书是时代的幸运儿。如果没有网络的日渐发达,或许就不会有那么高的点击率以至最终集结出版;如果没有央视《百家讲坛》带来的全民历史热,或许就没有太多人去关注进而带来最终的畅销。
不论早几年或晚几年,这畅销都是无法复制的:早几年难以借势,搭不上网络和央视的快车;晚几年又难以脱颖,书市格局已成,还有仿作之嫌。
那是否可以大胆说:如果当时换个朝代换个人来写,只要不改变写法与深度,都会火起来?
历史没有假设,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明朝那些事儿》的爆红,才让很多原本不喜欢历史的人慢慢开始翻看历史。这股历史热,如今早已蔚为大观,成为时下国学热的一部分。
不过就个人而言,感觉本书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写南明部分,应该再写个第八卷《南明遗恨》。
此外嘉哥我一直都不太明白一点:很多媒体和读者都说这书明显受到《万历十五年》的影响,哪儿影响了?我怎么就没看出来呢?
说到《万历十五年》,今年因为《人民的名义》着实又火了一把,但嘉哥我更喜欢黄仁宇的另一本代表作《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的书,如果看多了就会发现:张嘴“大历史”,闭口“远距离”,“数目字管理”更是屡屡出现,间以“潜水艇夹面包”……不免审美疲劳。
斗胆下一论断:成书于本书之前的书,本书是对其所有概念与理论的大融合;成书于本书之后的书,几乎都能从本书找到思想源头。所以对于非专业读者,想了解黄氏对中国古代史的解读,一本《中国大历史》足矣。
本书以理论构建为主,所叙述的史实并不算多,对于记忆人物与年代感到困难的读者朋友,本书实在是免去了一大繁琐。
但由于原本是针对欧美学生而写,所以初读时不免不适应不习惯本书语言风格,幸而篇幅不长。

今年入手的新书只看过五本,其中还有一本没看完,就是《唐宋词格律》,因为它更像一本工具书,作者为现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先生。
诗词诗词,其实词比诗难学。因为格律诗只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平起仄起、入韵不入韵四大类要求,分别相乘也才十六种格律;如果是古风或歌行引的话,除了押韵,那更是近乎于没有要求了。
而词不一样,因为每个词牌都有其自身的格律,学一个词牌就要背一个新的格律,可常见词牌不下五六十调,也就是说要背至少五六十个词牌的格律。并且,八成以上的词牌都存在“定格”与“变格”之分(具体词例可参看《联大八十载,长歌《满江红》),有些甚至不止一种变格。此外通常而言,词比诗字数更多、篇幅更长。
可想而知,仅从记忆格律这一点来说,词就已经比诗要难学了。
《唐宋词格律》为龙榆生遗著,是一本专讲词谱格律的书。共收录常见词牌百余调,按平仄韵格与篇幅长短,依次排列。每一词牌都简要说明其来历,间或指出适宜表达何种情感。每一词牌均分“定格”“变格”等词格,标明句读、平仄、韵脚及其中某些特定的句法(如断句、对仗等)。每一词格附有一至数首唐宋词人的作品,供读者参考比较,以便于理解唐宋词的词谱格律。但因所选例词多为历来传诵的名作,所以本书也可视作唐宋词的一个选本来阅读。附录部分为《词林正韵》的简编,收录各韵部的常用字。
作为一本工具书,在必要时查阅一下,本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我就是在给自己没看完找理由)。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新书是《归去来兮》。
看书名,可能你会以为这是陶渊明的传记,其实讲述的是当初去往台湾的一批文化名家。
虽然此前就看过类似的书,然而还是不能抗拒本书对我的诱惑,因为嘉哥我对民国的文化名家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特别是书中目录出现陌生人名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收入囊中,如本书之毛子水、黄君璧、溥心畬、庄尚严、那志良、顾正秋、齐如山。

另外两本是《小说课》与《时间之书》,之前写过书评,就不赘述了。

最后隆重分享的一本书是《其实不识字》。
于我而言,这是是一本说新不新、说旧不旧的书。说它新,是因为去年才刚刚出版;说它旧,是因为去年刚一入手就已经认认真真读过一遍了。没错,是两遍!
可能你会觉得这是一本教孩童识字的启蒙书,其实谬矣!这是一本通过追溯部分常见汉字之字源,来阐发天道与人文的书。
与前两本不同,本书我没有写书评,因为自觉实在写不好,就不妄加评论了。
清人张潮有言道:“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按题目,本书当入经部小学类;按内容,本书当入子部儒家类。作为一本介于经部小学类与子部儒家类之间的书,在秋冬之际伴枕入眠最为适宜不过。每每从字里行间感到一种温情的凌厉,宛若置身于皓月当空下渐起的微冷朔风之中,清峻空明。

2017年的私房阅读书目就是这些,不多。还有一些没看完的,甚至包括前几年囤积至今的。
不知各位朋友今年的私房书目是什么,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哪本呢?欢迎留言分享。
我们来年再见。
你好,20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