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又新知道了一位有趣的教授:李连江。关注了他的微博和公众号,还买了他两本著作:《不发表就出局》和《戏说统计》。这两本书的序言都极具启发,《不发表就出局》的序言是作者自己写的关于做学问的一点方法论。
比如:
“学者写论文很困难,已经写到八九成的文章,再加把劲,可能只需要三个月、六个月,就可以在非常好的刊物上发表了。少投入这几个月,表面看来可以利用这点时间写另一篇文章,但对学术生涯来说,可能就错失了一个黄金机会”
再如,他讲到学术期刊的最核心的三个审稿标准:第一,选题重要,不同期刊有不同的taste;第二,研究是原创;第三,写作清晰。
再如,引言的最后部分他讲了一点关于学者生涯的感想:
“我觉得学者生涯是一种有使命的特权。为了不辱使命,学者需要精心管理自己的时间,也需要保持自我怀疑。但学者生涯又确实是一种特权,因为学者医生都是在追求自我实现。……进入正题前我们先看段录像,这段录像是纪录片《从MZD到莫扎特》中的一段,记录的是小提琴大师斯特恩(Issac Stern)访华时指导中国学童的场景。小提琴的基本技术老师可以教给你,只要认真练习,基本的弓法、指法很快就能掌握。但是斯特恩说,要想成为音乐家、艺术家,只要演奏技术远远不够,首先要在脑子里把这段乐曲想象出来,然后把脑子里听到的那个声音用自己的演奏再现出来。学术也是这样。学者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首先培养自己的眼界,眼界高了,手上的功夫才可能跟上。眼高不一定手高,眼界不高,手上功夫就更加无从着手。我希望各位听完几讲以后在写文章、修改文章时,脑子里能有那个声音。脑子里有了那个声音,手上的功夫才可能达到那个程度。如果我们看自己的文章时看不出高低,不知道它是到了八成,还是到了九成半,那我们就没办法把它改得更好。”
毫无疑问,能把这些经验、体会分享给学子们的老师是位好老师。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看到这些话。
《戏说统计》的序言则是由作者在南开大学时的老师车铭洲教授所写,基本上是回顾了其一生求学、治学、教学的经历。其中几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车教授回忆起他们年轻时候招收研究生互教互学的经历:
“我在明尼苏达大学访问了一年,搜集语言哲学的材料,就算把语言哲学带回国内了。回来后,我跟洪谦先生汇报了情况,他很支持,我们就招了研究生,组织起来,阅读、翻译、研究语言哲学。那真是互教互学。每个研究生负责翻译十多万字资料,然后油印。每人研究一个语言哲学大师,写论文,后来出了语言哲学的著作。我们写了八十万字,出版时压缩了一半,变成了四十几万字。”
我不禁感叹,那时的学习研究条件远不如现在,然而现在我们对研究生的培养却比那时差了不少,至少我们学院是如此。
序言中对我更有启发的是车教授回顾其教师生涯后对教师工作,或者叫师道的认识:
“作为一个教师,我这一生走了一条路,干了一件事。一条路,不是丝绸之路,就是上学、念书、教书、写书,生活方式极为单调,但是生活的内容不单调,因为什么?大学跟军营一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学生,一届一届的青年在我们南开大学学习。作为一个教师,我接触了这么多优秀的青年,这么多优秀的同事,接触到这么多文化财富、先进丰富的思想,我觉得非常好。我愿意教学生,愿意跟学生一块学习。
当了五十多年教师,我有两点体会。一个是,我认为教师的功劳不是教知识,而是鼓舞学生。知识可以教,但要靠学生自己刻苦研究才能学到;能力不能教,只能靠学生自己锻炼提高。学生学知识,张本领,出成就,都靠学生自己。教师起什么作用呢?教师的责任主要是影响学生。用什么影响?就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为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艰苦努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促使学生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如果说教师培养学生,这就是培养。其实,这只是帮助,不是培养。我这个教育哲学,依据的是黑格尔的思想。黑格尔是个著作家,也是很好的教师。他说,教师的功劳就是给学生伟大的刺激,伟大的鼓舞。教师要在课堂上把学生的学习精神、奋斗精神鼓舞起来,教师的作用就是刺激和鼓舞,用敲锣打鼓的方法振奋学生,让学生努力。伟大的刺激和鼓舞,是老师的主要功能,也是主要的教育方式。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我的第二个体会是,学生造就老师。老师的成就有学生的贡献,不是教师自己本来就那么优秀。必须有优秀的学生,教师才能进步,这是我坚信不疑的。……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写书,我一开始也不会写书,是教书启发了我。为了教好书,教师要精心准备讲稿,这就是写书。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写,但是有学生听课,我知道我必须写,写一写,就会写了,真写了,就真会写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研究型学者对师道很好的诠释。
除了谈及自身经历,车教授还从民族“立命”的角度阐释理论研究的意义:
“现在我们国家富裕了,吃饭问题、生活问题基本解决了,这是一个民族的‘安身’问题。但是,一个民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立命’问题。现在我们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加强精神建设。我们这个民族很有智慧,但是长期安定不下来,理论建设、精神建设不够发达……回归哲学,也很有意义。哲学是文化,有文化,我们在世界上才有地位,光物质丰富不行。有哲学,才有理论。理论特别重要,在一定时候,理论工作可能比实际工作更重要。一旦观念发生变革,现实世界就站不住脚,非变不可。爱因斯坦说过,原子弹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但是有一点没有改变,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哲学,需要理论。”
车教授谈到的这个问题,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必然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21世纪要再次崛起,那么支撑起崛起并保持长久相对竞争力的文化、理论、哲学是什么?我们现在找到了吗?
另外,《不发表就出局》的扉页上还有李连江教授的签名和印章,这对读者来说是很暖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