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发展,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的资源浪费也日益严重,垃圾‘围城’的现象就是赤裸裸的写照。垃圾分类在我国推行已有多年,但进展缓慢一直无法得到真正落实,小编列举了以下3点原由:
![](https://img.haomeiwen.com/i17547825/2c5978202279a9e0.png)
第一点,我国的垃圾分类界定不严格,缺乏法定全国统一、规范的标准。
尽管大家都知道有些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例如瓶瓶罐罐等可回收垃圾,但其实随着不断的发展,垃圾的分类也会随着变化。除此之外还有有害垃圾,它的分类全然不同,大家只知道诸如电池、过期药品之类,其他的有害垃圾普通人很难正确分类。除了专业的人士之外,目前很多普通人只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区分垃圾的种类,但仅仅是常用生活垃圾就分为了6大类8小类,说的难听点扔垃圾也成为了一种‘技术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17547825/227f3a1e9ac45a42.png)
第二点,在国内,垃圾分类完成后会被送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打包,再送往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站和垃圾发电厂等垃圾处理场所。
垃圾焚烧和发电前也会对垃圾进行相关处理、做比较粗糙的回收工作。垃圾焚烧后的炉渣,可以做建筑材料加以利用,但产生的飞灰是危险废物,要按危废进行相应处理。目前可循环垃圾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拾荒者进行了初步回收,我们可以表扬他们完成了大部分垃圾回收利用的工作,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垃圾回收仍存在热值较低、垃圾发电的效应不高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https://img.haomeiwen.com/i17547825/9d7e21565143f33e.png)
第三点,在依靠垃圾桶的设计及宣传、一线城市做出立法强制执行等举措,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垃圾回收问题,但是仅靠市民自发分类难以保证良率。
比如上海“最严”垃圾分类条例已经催生出了大批新职业,例如代收垃圾网约工等。先不说最终结果能不能如偿所愿,普通市民的生活成本确实水涨船高。
由此看来,垃圾分类的路途是任重道远的,需要的方法不但让人难以适应,且会随着生活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设备的出现,我们会发现人似乎越来越“懒”了,那么能否用科技手段,尤其物联网技术帮助垃圾分类的实现呢?答案是可以的。
当下,物联网在许多个领域都有飞速的发展,特别是马上就要步入5G时代,这对物联网领域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环保、能源等领域也有物联网的身影,并且在各城市中部分社区、街道也已经开始装配了垃圾分类智能化设备,例如深圳市多个区的机关单位和社区装配了深圳市环宝哥智能服务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垃圾分类智能回收柜进行试点。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解决垃圾分类问题,为此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实施智能收集,对居民投递的垃圾袋进行识别并记录投递详情上传至智慧平台,在检查发现误投乱投时可以确定投递人进行追溯并追责。
2.实现智能检测
3.在智慧平台对用户建立档案,智能收集终端、智能检测采集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智慧平台上进入所有用户档案,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处理。
目前市面上的垃圾分类智能化设备具体的功能主要包括:智能开门(多种方式)、防水、防火、GPS定位、满溢预警、清运提醒、自动投口(防夹手)、自动称重、语音播报等;相较于传统垃圾分类我们能轻而易举感觉到智能设备优势大很多,显而易见的环境得到改善。因为智能分类柜的密封性远比传统垃圾桶要高,所以臭味弥漫的投递环境得到改善,以前可能垃圾投放点是个社区内的“污点”,那么现在可能是个小景点了。并且部分设备配备了电子屏和LED灯,相比居民以前在晚上乌漆嘛黑的投放垃圾要安全得多,由此可见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解决垃圾分类问题是有可行性的。
虽然这类环保设备目前还并没有大规模的铺设,但是它的规模在逐渐形成。像北京市、四川、吉林、浙江、湖南、上海、深圳西安、无锡.....等城市都有铺设这类垃圾分类智能设备,有些地区已经开始以街道为单位进行采购铺设。但是考虑到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特殊性,也希望企业能够在操作和使用上进行更加便捷和简单的调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