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
王钦若实际上是一个两面人。也就是传说中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面笑哈哈,背后捅刀子那类货色。
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聪明伶俐,颇有歪才,善于逢迎拍马,把个死蛤蟆也能玩得活蹦乱跳。
但老王可是正牌的进士出身,这种科班人才进入体制内,又具有厚黑天才,那真的是如鱼得水。非一般流氓阿飞小混混可比。
他在真宗时期,迎合帝意,大搞造神,力促封禅,投机取巧,嫁祸于人,抢功归己,奸诈阴险,吃奶的力气都用上,方打出一方天地。
不过,朝堂本就一江湖,猛人云集的地方,天天你来我往,明枪暗箭,难免也有阴沟翻船时候。这一跟头栽下去,足足在外面趴了四年多时间。
如今再返朝堂,本想重新施展过去的老招术,展振以往黑老大的雄风。怎奈领导不赏识,小弟们不捧场,放眼周边,都是一张张七个不服,八个不愤的脸。只好把那点心思吞咽下去,老老实实按照刘娥刘太后指引的康庄大道,埋头拉车了。
一本正经起来的王钦若果然表现了他非凡的才华。
时隔不久,一向与他没事也要横几眼的鲁宗道忽然发现,老王态度变得谦恭有礼了。怎么怼他也不恼火,还一个劲儿称许有加。这让粗人鲁宗道怪不好意思。
王曾也觉察到他兢兢业业处理政务,从不叫苦叫累。即使是晏殊和张知白这些后生晚辈,王钦若都会虚心向他们讨教各种治国方略,遇事都是让大家畅所欲言,以前的那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架式,全部消声匿迹了。
这让大家都很奇怪。开始还不适应,仍然对他保持着戒心,时不时吵嚷几句,但老王依然笑呵呵广开言路,认真听取各类意见。一本正经作好记录,一本正经与大家热烈讨论。
久而久之,这些大小油条竟然心里对他肃然起敬起来。整个朝堂弥漫着一团和气,大家都在老王的带领下,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
官场老油条王钦若精明着呢。他知道要所作为,就必须摆平这帮子刘太后精心给他搭配的班子成员。打斜锤,告黑状,阴险狡诈是行不通了,怎么办?
只有服软,做个出色的领头羊。况且他也年老体弱,折腾不了几年了。与其耗尽心思去跟人家拼个你死我活,不如保住晚节,说不定荣宠辉煌呢。
真是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刘娥刘太后沉稳务实,王钦若等人又卖力拉套,整个大宋国此时蒸蒸日上,一切都井然有序。
直至那个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到来。
发行交子
刘娥刘太后老家是四川人,对于家乡的情况比较了解。以前早就听说民间流行一种”交子“,充当货币在市面上交易。很是好奇。
只不过真宗晚年,她也忙于与别人掐架,根本顾不上深入研究。现在风平浪静,这些老油条们都勤于干活,便萌发了兴趣。于是,下令让王钦若等人调查研究。
王钦若又拿出当年跟随真宗的派头,凡是刘太后的命令,废寝忘食,衣不解带也要弄个一清二楚。辛苦了若干天,若干夜,终于弄明白了怎么回事。
原来,北宋时期商品发展较快,而当时的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求量。彼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很不方便。
那时一个铜钱抵十个铁钱,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为25斤,中钱为13斤。买一匹布的钱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需车载人扛。
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买点东西如果没有力气,逛逛逛买买买那纯粹是痴人说梦。只能望着商店里的东西咽口水。
正因为如此,”交子“在商品交换中应运而生。
所谓”交子“,就是一种存款凭证。有些商人不便于携带巨款,便把现金交予”交子商铺“保管。铺户把存款填定在用褚纸制作的纸卷上,把纸卷交给存款人,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褚纸卷便称为”交子“。
这些”交子“在使用中恪守信用,随到随取。制作精美,他人难以伪造。因此,交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使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了专营发行和兑换的交子商铺,并在各地成立分铺。
后来他们还印制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商人只需凭交子就可以在各地”交子商铺“获取现金,使得交子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通俗讲,这些交子商铺就是一个个小银行,交子就是银行卡。需用钱,只要当地有银行,就可以用交子取钱使用。这比扛着一大堆铜铁累个半死买东西强一万倍。
王钦若将交子来龙去脉调查清楚后,立即召集王曾、鲁宗道、曹利用和晏殊等人开会讨论如何落实刘太后的指示。
几易其稿,在鲁宗道反复挑剔之下,经王曾与其他人的补充修改,形成奏疏,建议推行。上呈刘太后御览。
刘娥一看大喜,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便民措施,有利于官府对民间资金流通的掌握,有利于减少对全国金属资源的开发。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刘娥根据王钦若等人的建议,下旨在成都设立”益州交子务“,由京官担任监管,主持交子发行。
并“置抄纸院”专供交子的纸张,交子的印刷和抄纸的生产完全独立,相互牵制,"以革伪造之弊”。也就是说防止出现假钞。
从印刷、到发行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使得交子从民间转向政府,并且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征,成了真正的货币。
这是中国正式发行世界上第一种纸币,比西方于1661年由欧洲瑞典银行发行的纸币早了600多年。
这是载入史册的辉煌事件。谁能想得到,当年的那个蜀中孤女能以她非凡的才华,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一巨大手笔?
而王钦若,这个当年被人讥讽为“颈瘤宰相”的人(老王形体矮小,脖子上长有赘瘤),也在她手中变废为宝,在其晚年,闪耀着熠熠光彩。
不久,王宰相又干出一件事,让大家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废而殊荣
事情并不复杂,但老王那种姿态,变得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个王钦若还是当年那个王钦若吗?
一天,邵武军吴植生病,请求外调。于是通过殿中丞余谔送黄金给王钦若。也就是向宰相行贿。如果宰相答应了,那调动就是一纸命令,易如反掌。老余还未把黄金送到,这吴植就急不可耐派人到王钦若家询问此事。
王钦若大怒。立即把二人抓了起来,交给政府处理。吴植和余谔获罪免官。众人惊掉了眼球。
原来,老王当年安抚西川时,吴植任新繁县尉,王钦若见他忠于职守,工作尽心尽力,曾经举荐过他。
如果吴植犯罪,按照大宋律令,老王也应当按失察判罪。明知会出现这样一种结果,王宰相为何还这样做呢?
大家都有些懵圈。但我以为,只能说明这个王钦若算是彻底洗心革面了,他要将晚年的辉煌进行到底。
果然,刘娥刘太后非常欣赏他,亲自下令不予追究。老王继续笃定做他的宰相,继续发挥他的聪明才智。
但是,改邪归正以来处理繁重政务,耗损了他的心血,竟致于一病不起。他只得告假在家休养。
谁知,现在朝廷上是离不开他了。还未休息几天,朝中发生一件大事,他只得拖着病躯,坐着刘娥派来的软轿,来到了朝堂。
此时,大殿里人声鼎沸,个个争得脸红脖子粗。见他来到,方才安顿下来。
原来,边关突然传来报告,说是辽国皇帝以“本国旱灾,水草不足”为由,想借宋朝一块草地放牧。边关守将不敢做主,只得上报。
这个要求,事不大,草地一块,就放放羊马而已,又割不走,值得这样大惊小怪么?可是,这是牵扯到两国的事。国与国之间,任何的交往都烙上政治的印痕,是烫手的山竽,谁也不敢轻易招惹。
刘太后召集王曾、鲁宗道、曹利用等人商议是借还是不借。谁知这些人平时依赖王钦若惯了,竟争来吵去,没有了主意。
刘娥急了,就下令派人去把王钦若抬来,大家一块儿拿主意。
老王问明情况后,微笑着对刘太后说:借。
刘娥大惊:这样做不是引狼入室么?
王钦若说:不答应,就是示弱。辽国无非是想试探大宋罢了。大大方方借给他,谅他辽国也不敢胡来。
然后把理由阐述了一遍,最后道:如果还不放心,可整顿兵马,以防不测。
到底是老江湖,后来的事情,果然如王钦若预料的并无二致。再也不折腾借草场的事了。
打这以后,尽管老王抱病在身,朝堂上的事还得报过来让他拿主意。王曾、鲁宗道等人已经养成习惯了,一刻也离不开他。
这加重了他的病情。天圣三年(1025年)九月,王钦若病重。弥留之际,刘娥破例到家里去探望。
望着枯瘦如柴的老王,刘娥不禁有些伤心落泪。
王钦若却是神态安详,依然向刘太后阐述政务。并用最后一丝力气,向刘娥举荐下一任宰相。感动得刘娥连连点头称是。
几日后,王钦若病逝,享年63岁。
他的辉煌终于在这一刻绽放出来了。史料记载,刘娥亲自主持葬礼,痛哭不已。
并颁布圣旨,追封他为太师、中书令,并荫及子孙二十人。
更令人乍舌的是,刘娥在修缮茅山道观时,毅然下令,把老王的雕像也放进去,意思是让他位列仙班,与天地同齐。受世人永远瞻仰和膜拜。
满朝文武都摸不着头脑,为何刘太后如此对王钦若宠爱有加,简直超级无边。
《宋史》这样解释:太后以先朝所宠异,故复用之。
其实,如果深究下去,绝不是这么简单。
刘娥起用王钦若,固然有一定的恋旧恩情在内,但老王的政治悟性,处理政务的能力,她是十分了解的。尤其是担任宰相之后的一系列表现,更让她感佩。
出于政治需要,她必须大力树立这么个由废变宝的典型。因为,前面的路还很长,依然坑坑洼洼。大宋朝这辆马车,还需要无数个王钦若来拉套卖力。正所谓荣宠死人,激励活人。
因此,她处理完王钦若的丧事之后,便毫不犹豫地宣布了下一任宰相的名字。
王钦若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尽生命最后一丝气力举荐的这位宰相,一句话,让他蒙羞千年。
刘娥刘太后也没有想到,从此以后,她舒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