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健康 好好吃饭 为了成长 好好读书——《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读后感
郝晓东老师在网师一周观察《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一文中把读书比作“吃饭”,非常形象,也很贴切。
为了健康 好好吃饭 为了成长 好好读书——《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读后感我也先从“吃饭” 说起。我们都知道早餐对人体健康很重要,但还是有人从不吃早饭。我们都知道快餐、冷饮、烧烤、火锅等长期食用对人体有极大危害,但还是很受人们的青睐。这和读书很相像,身边知道读书好处的人不甚枚举,但坚持持读书的人却寥寥无几。知道网络、媒体、手机快餐式阅读,会将人带入浮光掠影浮躁之中的人很多,但为了追求“悦读”而舍弃华章名篇,青睐于电子读物的人比比皆是。很多时候我们拿着手机,盯着电子屏,一晃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对快餐式阅读津津乐道。这种阅读作为休闲、放松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是深刻学习,是远远不够。没有深刻的思考、深刻的写作,就没有深刻的阅读。长期如此,会使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退化,逐渐成为知识丰富的“空心人”。
为了健康 好好吃饭 为了成长 好好读书——《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读后感我们都知道鸡汤是营养品,但长期单食一种饭菜,未免也会造成营养不良,这和读书是一样的。吃补药是为了营养均衡,吃药是为了健康。但没有一个人为了营养丰富而放弃吃饭 。郝晓东老师说:“阅读的作用是隐性而潜在的,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效果显现需要时间而不可能立竿见影”。我想起了知乎网上的一段话:“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有一句经典的回答令我难忘:“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血”。读书也一样,读过的书藏在于我们的一言一行里,藏在于我们举手投足之间,内化为品性,形成了气质。请相信阅读的作用与力量,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能急于求成。
为了健康 好好吃饭 为了成长 好好读书——《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读后感在引导学生和老师读书过程中也有人质疑 :“这与考试有关吗?”“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用吗?”“你整天搞阅读,考试成绩也没高出多少?”……我们急于解决当下,只盯着眼前利益,忘了教育是漫长的过程。就像张文质所言:“教育是牵一着蜗牛去散步”,读书也是慢功夫,急不得。但请相信一点: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对今后的生活是有益的。
为了健康 好好吃饭 为了成长 好好读书——《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读后感本学期我和老师们一起共读《新教育实验》 ,有老师问:“这本书既不是工具类,也不是文学类,既解决不了当下存在的问题,又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很难聚焦文本,很难深刻阅读,读起来非常困难”。我知道:正因为难,我们才有共读的必要。因为难,导读才有意义。在第二章里,我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对“行动”和“成长”的认识。这看似“无用”的,其实是有“有用”的。郝老师说:“看不到效果,不等于没有效果;当下看不到效果,不等于未来没有效果;一部分没有效果,不等于完全没有效果”。我们开展共读,就是让老师们重新学会热爱。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热爱教育,热爱生命,化“无用”为“大用”。
为了健康 好好吃饭 为了成长 好好读书——《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读后感有些食材直接食用也许不好吃,但它有营养,对身体健康有好处。那我们就改善烹饪方法,尽量做到可口,能适合更多人的口味。读书亦然。读书的方法很重要,需要读书人细细研究,慢慢发现。
为了健康 好好吃饭 为了成长 好好读书——《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读后感读书不是一时的热度,只在世界读书日、学校读书节、书香校园推进会上大肆宣扬,然后慢慢冷却。读书需要保持温度,需要行动,需要坚持。不能用表面的轰轰烈烈,掩盖真实的无动于衷。
为了健康 好好吃饭 为了成长 好好读书——《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读后感童喜喜说:“书是粮食,不是药”,既然如此,那请我们为了健康,好好吃饭。为了成长,好好读书。把阅读作为一日三餐细细去品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