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与人聊茶的一些东西整理总结出来,很多说法来自朋友的口,并无典籍可以证明,算是一乐。
一 茶与药
传说,先民最先注意到这种今天看来很珍贵的乔木树叶,是它的药用性,它的功能,最初是用来解毒的,大概的情况是,我们的古先民有一个大能,传说叫神农氏,神农氏善于种植,采集,采集的前提是分辨哪些采集物可以食用,在没有先进科技的传说时代,神农分辨采集物的方式是亲自尝试,史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荼乃解之”,这个荼字,有人说,就是茶的意思,也就是后来中医说的茶能解药,而“是药三分毒”,所以又说茶能解毒,也就是说,今天的茶,在我们很早的史前时期,或者说先民时期,是用来解毒的,扩展一下,也可以说是用来治病的,今天,我们一些偏远地区的山民,依然保留有用茶治感冒的习惯。
二、茶与食
大概是唐以前吧,这是个很模糊的时间,茶这种树叶,慢慢从药转变成一种食物,猜测是先民在药用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这种树叶的香味,于是开始纳入食物的谱系,比如混合进菜羹,肉汤什么的,也许在汉朝时还拿来涮火锅什么的,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这种习惯的遗迹,藏民们的酥油茶应该算一种,湖南有一种特产叫擂茶,最具茶叶作为食物的特征,他们将茶叶和五谷或者花生瓜子等食用物混合,擂成粉末,当成饮料冲泡来喝,这就是擂茶。也就是说,经历了承担药物的功能后,茶慢慢向食物功能转换,作为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茶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
三、茶与饮品
茶作为一种饮用品与食物分离,应该是在唐朝吧,唐朝开始,贵族们开始把茶叶从食物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种饮品,这可能得益于贵族们的经济能力,他们无需考虑填饱肚子的问题,但从他们饮用茶的方式和习惯来看,还处于将茶从食物分离出来的过渡阶段,比如他们会将茶里放盐,他们会将茶研磨成粉用水煎。这些都依稀看得出烹调的痕迹。
三、茶之阶层
先民发现茶这种乔木,应该是数量不多,现今保留最早人工栽培的古茶树,估计是云南的,树龄估计是三国时期的,而其余地方,人工栽培应该是更晚的时候,有理由相信,茶这种东西,一直是一种比较稀少而精贵的东西,所以茶可能在早期仅仅少数人才有资格享用,他们无疑属于贵族,作为药物,当初部落的巫师也许也经常使用,当然,巫师同样属于贵族,这样看来,茶一开始属于贵族,并非是一种普及的平民化的东西,而现代的墓葬发掘也间接佐证了这一猜想,考古学家在墓葬群里,基本都是这里发现一公主的茶匙,那里发现一公子的茶碗,很少发现一套,但凡发现一套的,一般都认为是地位很显赫的,也就是说,茶这种东西,在早期,就算在贵族圈子,它也属于一种精贵的东西,这让茶具备了表征身份,代表高贵的属性。
四、茶之雅俗
茶作为一种稀少精贵之物,转换成文人墨客喜好的高雅之物,这中间有天然的内在逻辑,而促成这一转换的,除了贵族们将它从食物中分离,还有个关键人物不得不提,这就是唐朝茶圣陆羽,茶圣陆羽,写了茶经,他遍游名山大川,然后经过实践,总结出了哪里的泉,哪的水,哪的茶是什么样的性质,哪里水冲泡哪里的茶更适合。 陆羽之前,没有人在乎茶应该怎么喝,好像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吃和喝就可以,陆羽为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后,人们认识到茶应该是有所讲究的东西。因为讲究,茶由精贵走向高雅。
另一个将茶作为高雅物事推向顶峰的人,是宋朝的徽宗赵佶,这位赵佶,是个除了皇帝工作,什么都干得很出色的人物,绘画,声乐,诗词等无一不精,当然对茶的研究也有相当的造诣,他著有《大观茶论》,细化了茶叶的规定规制,他将茶叶分为三六九等,什么人喝什么的茶也进行了规定,得益于他的理论总结,人们很容易辨别茶的好坏,这也奠定了现在茶叶品评的基础。有了皇家的带领,宋朝文人墨客一时将茶饮当成了一件雅事,并发展出很多讲究,这些讲究,不是一般贩夫走卒有能力效仿的,也不是有钱就可以效颦的,比如席间欣赏插花,欣赏茶具,而且要看打出来的茶好不好看,好不好喝,可以想象,中间可能还有些诗词唱和什么的,这种喝茶的方式,被完美地保留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并被发扬光大。
到今天茶已经走入普罗大众的生活,不再是贵族以及文人雅士的专利,这该感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登临大宝后,相信还是很想为农民做些事情的,他号召生活节俭,提倡简单朴实的生活,在打击豪强大户,打击了一些读书人的同时,出台了很多规范他的子民生活的命令,其中就包括了罢黜龙团凤饼,这龙团凤饼是皇家的一种茶叶的压制方式,朱元璋下了圣旨后,各地不再进行复杂的茶叶压制,中国进入一个绿茶的全盛时期,因为绿茶的制作相对简单,并且朱元璋也改革了茶叶的饮用方式,由磨成粉改成直接冲泡,这使得茶作为一种饮品很容易普及,这个时期,绿茶,是全中国贵族和平民都能喝到的东西。相对来说,茶从此走入凡尘俗世。当然,这之前,老百姓也是有吃茶的,但那是吃,所谓的粗茶淡饭,吃的,是很粗糙的茶叶。
当然,必须要补充的是,朱元璋的美好愿望只得以部分实现,在他以命令形式简化茶的制作和饮用方式后,文人雅士,特别是达官贵人,避开压制龙团凤饼,在其它方面开始下功夫,让自己区别于一般屁民,如制作方式上发展出蒸青、烘青、炒青、烤青。形状上则发展出炒螺、炒扁、炒团、扁卷,因为这些细致入微的功夫,有明一代,延至今日,茶依然是分三六九等的,普通老百姓,依然是粗茶淡饭,只是粗茶由吃改为了饮。
五、茶的饮用方式
唐朝贵族开始有喝茶的人,他们采用煎茶法,把茶制成小坨,然后用竹签穿起来,用炭火焙烤,烤脆后碾成末,再用水煎,煎好后分碗,这叫煎茶法,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的一部分人用煎茶法,这可以让我们很骄傲,这波人就是英国人。相信英国人是误打误撞使用了煎茶法,他们也没有见过唐朝人怎么喝茶,所以应该是误打误撞采用了这种方法。
宋朝呢,采用的是点茶法,基本以蒸青茶为主,把茶进行简单的萎凋,然后进行蒸、焙,最后进行储存,喝的时候要有明炉在旁边烧水,用开水将茶冲在碗里,然后用茶筅打茶,将茶水打出沫,这个沫不是脏东西,其实是茶胶,今天流行的建盏,就是当时观察打好后的茶水的一种器具。顺便提提日本天皇收藏的建盏:天目窑变,号称注满水后,可以观察到宇宙星辰的运转,作为屁民,我是没有办法验证这一说法是否真实,但结合今天建盏的风行以及在全世界的深院影响,可以想象宋人的点茶法在当时的受人追捧程度。
明朝人,使用的喝茶方法,就不再是点茶法,而是撮泡法,这个方法听名字就很形象,就是抓一撮茶在茶具里面,拿水一沏就行了,这也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使用的方法,由此将喝茶由一种高雅,极具仪式感甚至宗教感的一种事,变成了平常生活吃喝拉撒睡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人们有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值得欣慰的是,现在中国福建和两广地区的功夫茶,依旧保留了宋人点茶法的一些特征。
总结泡茶的方法,就一句:唐煎,宋点,明撮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