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杂谈之四
《易经》的流传。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易经》列入医术占ト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易经》,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据文献记载,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中天图,左天图、风后十六局图、春宫图、房中术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图案)、神龙八卦图等,都是《易经》原著没有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 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1732年)的介绍,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中国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易经》的成书意义。《易经》的成书表明了我国古文化由卜筮文化向人文文化发展的演变,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轨迹;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古人对宇宙、物质世界与人体生命的基本认识,和古人对宇宙万象及世间万物运动变化法则的基本认识与模拟;反映出古人的卜筮由非理性的神秘占卜方法开始接近理性的模型推断预测方法。但因古人的理性认识并不明确,使近于模型推断的预测方法一直蒙着浓厚的卜筮色彩,从而造成迷信与科学至今交织在一起,良莠不分。
在历代人心中,《易经》是卜筮书还是哲学书。《易经》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从春秋时期起就有两种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占筮书,有人则认为是哲学书,一直争议不断。多数人将《易经》看做神秘高深的卜筮书,易经占卜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日用而不自知”。统治阶级也将《易经》看做神圣的卜筮工具和统治工具,认为“易为君子谋”,用它来占卜预测国家大事。
但也有极少人更看重《易经》的思想内容,如《易传》就将《易经》看做哲学书。庄子的“易以道阴阳”,司马迁的“易以道化”等思想,都说明《易经》具有比占卜更深刻的内涵。
到了汉代,研究《易经》内涵的学者形成了界线分明的两个派别,看重卜筮功能的被称为象数派,看重哲学思想的被称为义理派。前者继续用《易经》占卜,后者用《易经》讲哲学。两派均有大量著作传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