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85092/08b3659d9956d301.jpg)
十多年前,因为高考考得太一般,抱着死也不复读的心态,去了一个三线城市上大学。对于 我这个大城市出来的孩子,去三线城市上学总是有一种失落感与不屑感。我们那一代,网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QQ也还不知为何物,从我的城市去学校坐火车需要三个多小时,但就是这三个小时,我站在了破旧的街道,破旧的商场,我似乎看到了80年代的感觉。
进入大学,我们并不懂规划人生,准确地说我不明确我的方向,别的地方来的同学们开始了“花天酒地”般的生活,因为那个时候的浙江小县城已经富裕起来了,我不喜欢他们的逛街,看电影,进社团等等,总感觉这小里小气的东西,没有我们大城市的好。大一,是在这种自负与不屑中度过的,大二由于对专业不是特别喜欢,便去报名了自考的课程,但我永远是那种有八分饱就可以了的人,不在学问上多研究,只求考试通过,那个证书就好了。现在想来真是错过了太多的后悔也来不及的东西。大二大三就是在上半学期忙自考,下半学期忙专业的进程中度过的,这也许是我记忆中唯一的努力的大学生活了吧!
也许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蛮励志的吧,不出门玩,一不小心还修了个第二学位。但是这真的是正确的大学生活吗?至少我一直以来认为的大学生活该如此吧!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我在哈佛上大学》,书中选了11位哈佛学子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这11位同学中有7位是北大或清华毕业的学生,每个故事后面,让我感动的不是他们上了哈佛之后如何工作到凌晨,不是几天内要读完多少本大部头,也不是他们与教授精彩绝伦的答辩。而是在他们的本科阶段,就是我们意义上的大学时代的经历。
![](https://img.haomeiwen.com/i5485092/f237eb082b800337.jpg)
清晰的方向助力每一步的发展。在这个勇者胜的时代里,他们仅在本科阶段就对自己的专业和今后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且每一步都是朝着这个行。我记得书中有一位同学,双修历史学和经济学,双学位的他严格要求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还要准备出国GRE和托福的考试,于此同时还在课余的时间学习多门语言,他的语言涉及到了熟练掌握英语、古汉语、日语、韩语、藏文、梵文、满文的地步。并在大三的时候,就参与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大四独立完成的英文学术论文及历史学毕业论文、经济学论文三大论文齐驱,均是优秀论文。我感叹他在这个青春年代能够将时间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每一个研究是如此深入。这也让我想到了第天在自习室里打打酱油,死记硬背那些概念理论,东拼西凑写论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5485092/fef4f8feb188abc7.jpg)
不断试错,让自己走出底层的舒适区,振翅高飞。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但我们却依然害怕失败,我们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做每一次的尝试,我们宁愿呆在舒适区里享受着大学校园里的宁静祥和。然后故事里的同学们有的经历了高考失败后重新复读,有的经历了转专业后递交申请书被拒后再战再勇,有的面昨被裁员后还有10天签证到期,重新去找工作的胆识。。。。。。但他们没有停留在原有舒适期内,其实,他们的舒适区已经要较我们大多数人好太多太多了,但是试错是他们的本能,错了,就再来过。里面有个女孩儿就提到别人问他实验失败了三次怎么办?他的回答很简单,做第四次。
![](https://img.haomeiwen.com/i5485092/34febc0e1fbcbfbf.jpg)
成功就是连兴趣爱好都发挥得无懈可击。不要以为他们只是在某个领域很成功罢了,他们的的确确是,他们的广泛兴趣就像是大学生活的另一页。他们有的担任校电视台台长,新闻评论节目的实习主播,参与过电视节目的编导。有的在辩论场上挥洒自如,有的在做着翻译的工作,有的学着生化却做起了小程序,提高了物资管理的效率。
我在他们身上读到了什么?首先读到了一种充实美好的校园生活,其次是坚毅,没有人可以说做好学问是件轻松的事情,但他们却不畏苦享受其中,有的甚至在多方面展现实力。我看到了自主与独立,从每一项选择到出国后的学习与生活,都需要用自己的脑袋与双手去创造。我看到的是智慧,学与乐的结合,方法与理论齐骑,才是完美智慧的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