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向外看

作者: 东北少爷 | 来源:发表于2017-05-24 13:47 被阅读9次

    有一种音乐风格叫哥特。如果我理解的不错的话,这种音乐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就是悲观与绝望。一个搞哥特金属的乐手,抽烟的动作都要别具一番;香烟一定要缓慢的,深入的吸入他的肺部。眉头一定要紧锁,脸上的表情要带有几分欲仙欲死的状态。这是体验苦痛的表现。

    我一直觉得痛苦和烦恼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真正的痛苦与真正的快乐一样,其实都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而有些人天性就喜欢抓住这千分之一秒痛苦去加倍放大,细细品尝。于是烦恼就产生了。伤感派的艺术家尤其如此,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独处一室,进行所谓的内心对话。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莫名其妙的流下两行泪水。

    我正在跟一个人打架,谁知他突然抽出一把尖刀向我的肚皮扎去。我当时根本没有时间思索,只是觉得肚子一阵凉,随后的几个小时我便在医院接受治疗。恰好在打架的现场有一位旁观者,他目睹了整个暴力事件的全过程。当他在向朋友讲述这一过程的时候,用了各种夸张的形容词去修饰我被捅的每一个细节,以及血液流出时的恐怖场景。真是“血淋淋的事实”。他似乎比我更清楚我当时的疼痛。最为奇妙的是,我从被捅到感觉发凉,整个过程的感受也不过两秒种。而那位居然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来不断的想象然后绘声绘色的讲述这一“漫长的痛苦体验”。

    我越看越觉得伤感派的艺术家所作的工作正如那位旁观者一样。只不过他们讲述的更多是自己的痛苦。我不太赞成一个人过于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跟自己对话的人需要常备的一种状态就是独处。有一种人喜欢独处。比如周国平,他是一个很喜欢跟自己灵魂对话的哲学家。他说过人在独处时会感到寂寞,同时寂寞也分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想必周老先生是第三种了。可我觉得那最后一种听起来好像充满诗意,但其实是最为危险的一种。普通人如果没有经历过一些思维上的训练,会很容易误入歧途。罗素所谓的“拜伦式的情绪”都是这么产生的。我经历了一些痛苦,这还不够,我还要花几十倍于此的时间去品尝这些痛苦。心理精神疾病基本都源于此。这也可以从侧面解释为什么疯子和艺术家只有一步之遥。

    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选择第二种。“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我喜欢这种积极行动的思想意识,而那种所谓的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如稍有运用不当。在我看来都是一种自恋,甚至是自虐。

    搞哥特的人喜欢沉醉于悲观绝望。我不太了解哥特,但我觉得他们应该是一群喜欢反复在自己内心世界游走的艺术家。而我建议那些正在悲观绝望中挣扎的人应该抬头向外看一看。正如罗素先生所言:“世界之大,无所不容,悲哀与欢乐交集,英雄与小人同台,千姿百态,令人诧为奇事。那些对这等景象不能产生兴趣的人也就放弃了人生所给予的一种特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放眼向外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to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