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思考能力,对孩子医生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锻炼他(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其中一个推荐的方法就是:从“故事分析图“开始,启动思维。
这个建议针对10岁以上的孩子。因为10岁,是孩子逻辑思维完成基本建构的时间。
(10岁以下的孩子,可以更多的通过亲子讲故事的方式互动。)
一、价值盘点
1、建立自信和培养兴趣
从小篇幅的故事开始。
故事分析对于初学思维导图绘制的孩子来说,较容易完成。
于是,这有助于孩子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
同时,对于孩子的学习引导,关键是培养快乐的感觉。进度很慢也没关系。
只要孩子对学习有好感,对思维导图有爱好,以后的提升就会比较容易。
2、训练逻辑思维
故事分析就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开始。
孩子如果能对一大堆文字进行梳理,能开始思考:
“重点词语在哪里?“”文字的内涵是什么?“”这篇故事可以分成几个意思?“……的问题。就已经是极好的事情了。
3、训练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可以从分析故事开始。
当孩子发现自己可以从故事的阅读中找到“金子“,能够将故事的”精华“为自己所用的时候,
阅读就自然变成了他(她)的一个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
4、提升写作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
是的,大量的故事和美文分析,将为孩子的写作打下基础。
在分析的过程中,孩子会找到语感,并体会到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想法的。
二、实操案例
1、《青蛙王子》
这个故事比较短小,很方便孩子的阅读。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边看故事的内容,一边画出关键词;也可以先通读故事之后,再一起找关键词。
上图将《青蛙王子》这个故事分为三个部分:1第一天,小女儿的玩耍;2第二天,青蛙来访;3第三天,幸福的结局。
2、《海的女儿》
《海的女儿》也是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故事的篇幅较长,适合年龄稍大的孩子阅读。
在分析的时候,我们应尊重孩子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让孩子自己选择关键词。
这样孩子阅读的过程就较少的依赖,更多的自信。
如果经过1年时间,孩子已经可以娴熟的独立进行故事分析,并可以向我们清晰的复述思维导图的内容了,我们就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扩大阅读的范围。
除了分析故事,还可以分析其它类型的文章,比如,科普类文章、散文、议论文等等。
同时,请不要只让孩子阅读教科书上的文章,这会限制他(她)的视野;
也不要刚开始就从分析课内文章入手,这样会给孩子绘制思维导图带来压力和约束感。
所以,课外故事更适合初期亲子阅读,分析的过程也可以更自由、自主。
三、绘制指导
第一步:先画中心图
如果孩子年龄较小,而故事相对较长,我们可以一张图分析一篇故事。
这时中心图和中心词语就围绕一篇故事来设计。
如果孩子分析能力较强,且故事相对较短,我们可以一张图分析3篇左右的故事。
一个主干,分析一篇故事。中心图可以随心设计。
第二步:标出关键词
一边阅读,我们可以一边用铅笔在关键词下面画上小横线。
这样我们在完成故事阅读的时候,就会找到许多划着“小横线“的关键词。
于是,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找的关键词上,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和整理。
第三步:制作思维导图
经过对关键词的分析,我们就能把关键词分成几个部分,并为每个部分设定一个名称。
然后分别在每个部分的主干下绘制分支,记录上关键词。
思维导图需要“线线相通,字在线上“。孩子在多次绘图之后,是可以掌握这个绘制要领。
第四步:回顾与复述
完成分析图之后,我们可以带领孩子回顾整张图。
并邀请孩子,向我们复述一遍自己刚才画的图的故事内容。
复述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孩子梳理整个故事的思路,也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锻炼。
四、要点小结
1、自由绘制是关键
思维导图的核心理念就是“注重个性,而没有唯一标准答案”。
所以,尤其是在孩子绘制故事分析图的过程中,父母给予更多的应是“理解和空间”。
我们努力去倾听孩子的思考:
“为什么你认为要分为三个部分?”“为什么你感觉这个是关键词?”……而不是去对他(她)的分析做对错的判定。
2、量变到质变
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孩子刚开始分析时思路可能比较混乱,关键词找的也不太准确。
遇到这种情况,我建议父母给孩子多次的机会,让他(她)们在不断的分析中自主修整。
比如,孩子很可能在分析完10篇小故事之后,分析能力才逐步提升;
然后,很可能独立分析完30篇小故事之后,他(她)的分析归纳能力会让我们感到欣慰。
总而言之,只要孩子对自己有信心,认为绘制思维导图很有趣,那么,随着分析数量的增加,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会呈阶段性成长。
3、鼓励与肯定
父母与老师是有区别的。老师可以给孩子很多直接的指导,但父母却很难做到让孩子听从言语要求。
所以,父母的角色更多的是陪伴和欣赏。
最后,愿孩子轻松阅读,与思维导图结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