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
于这世间而言,名字不过代号一个,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过是确认身份;但,于人而言,名字却重要得多。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时不时会纠结于他们为何要那么纠结于记住对方的名字,于是换位去想,假如我忘记了某个亲近的人的名字,甚至慢慢忘记和他相关的事情,我会怎样?不由得苦笑,这不就是我一直担心的事情吗?我不就一直在努力地记住失去时的那份悲伤,企图用以来记住那些失去的人吗?若是连名字都没能记住,何以记住彼此之间的事儿?被反复提及的名字都被遗忘,那发生过的那些事情又怎么能记得清呢?
这世间并非没有不知道名字却是关系很好的交情,但不知道名字总会让人觉得缺了什么,也觉得,于我而言,不知道一个人的名字,我就做不到亲近。我可以和一个陌生人聊得很嗨,但,只要是不知道名字,我就不可能和对方成为熟人乃至朋友。或者这么说吧,名字其实也可看成是对人的一种束缚,不知道你的名字,我就无法确定你的人。
在大学最开始的那段时间,我做了大量的自我介绍,我发现我的自我介绍和别人的有一个地方是不同:别人都是“大家好,我是来自XXX的某某某”,“XXX”可能他所在的班级、专业或者学院;但我是这样的,“大家好,我是悠醉墨行,来自XXX”。听起来没什么区别,但自我介绍就想通过介绍自己让别人记住自己,所以我希望别人记住的是我的名字,看到我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的名字,而不是他是哪个班、哪个学院的。
有人说,名字可以是最短的情诗,可在我看来,哪里需要整个名字,一个字就可以了,看到某些字,就会暗自欣喜。只不过有些时候,不止是欣喜、可能是心颤、哀伤、咬牙切齿、甚至想要仰天咆哮……或好或坏的情绪,不就是因为名字,因为记忆,因为人吗?
记住我的名字,记住我的人。
爱情。
这无疑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段自然而然发生的爱情。这很好,我很喜欢。
男主最初喜欢的是一起打工的前辈,在女主的帮助下男主追到手,却还是没有和她在一起,这和男主不懂得如何同前辈相处有关,我觉得也和“追”有关。我始终觉得爱情不应该是追来的,同样也不应该是找来的,应该等来的,等到遇见那个人,然后自然而然发生的。
好的爱情是彼此欣赏、理解,在时光的推动下,走向默契。无论是田间小路还是人生道路,两人都可以边走边聊,即使过后忘记聊了什么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聊天的时候,一个眼神便能懂得彼此,一个动作便能看得到默契。聊什么、在哪里聊天等等都可以不理,只是单纯记得聊天时的开心与满足,记住爱情带来的喜悦与安全。
也许是在百转千回时候的不期而遇,四目相对于是怦然心动;也许是茫茫人海中的蓦然回首,时光渐行于是情感渐深;也许是缘生缘灭中的千载一瞬,一往情深于是万劫不复……但不管是哪一种,我都不会去找,不会去追。在我看来,找和追都带有求的意味,但求来的东西我不喜欢,也不会要。所以,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喜欢而不是相互喜欢的话,这样的爱情我不接受,我不接受要靠“追求”来展开的爱情,那样太累,太苦。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不经历风雨怎能遇见彩虹,但如果一段爱情里,前半部分都在为“追求”而受苦受累,这样得来的爱情双方并不是平等的,那么这样的爱情真的可以长久吗?后半部分就不会这样了吗?在一起是为了开心,是为了在一起,不是为了受苦受累。和异地恋不同,异地恋的双方虽说都在受苦受累,但很开心,因为他们在为自己的爱情努力着,甚至会有“小别胜新婚”的体验。单方面的追求最终可以有爱情,但这样的爱情太难,我不喜欢。所以当我发现我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努力让自己放下,不会去追求、不会再说什么;同样的,当有人喜欢我,而我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也不会接受这样的爱情。
只不过,怎么说呢?喜欢一个人哪有那么容易能放下,总有些情感会深藏于心,以为忘记,却又被自己的各种习惯触及,再度记起。
所以我很喜欢泷和三叶之间的爱情,自然而然的,因为习惯了彼此也好,因为重新发现自己喜欢的类型也好,很自然地在一起了。这样的爱情就很好,所以我很喜欢。
有个人说她在看电影的时候,“全程急死”,一直在等他们相见;等到他们最后相见又“气死”,“刚见面就完啦才讲了一句话”。怎么说呢?这不就是异地恋吗?这不就是有了默契的爱情吗?
只不过,不管怎么说,没有人会喜欢异地恋。但就算再怎么讨厌,真的喜欢上了,异地恋又怎样呢?还是很喜欢啊。
碰撞。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看成一个世界,两个人相爱,其实也可以看成两个世界的交流、碰撞,还有融合。在这部电影中,他们两个人的爱情其实是泷所代表的现代化大都市的世界和三叶所代表的日渐凋敝的传统小乡村世界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更直接地说,是北上广深和国家级贫困村的碰撞。
在代入对方的时候,彼此体验了对方的生活,这一幕很美好,但对他们各自来说是不同的。泷的代入,只是一种意外的旅行,行走,觉得很美,住个几天,但最终他还是会离开,他不属于这里;而三叶的代入更接近于适应,向往这种生活的她终将会去过这样的生活,现在只是提前适应。从这个角度上看,三叶其实也代表了小镇中的大多数人,她原本就生活在一个有传承信仰的家庭,连她都想要逃离这里,那其他人呢?
电影中,彗星来到,正在办节日活动的小镇被摧毁,其实不也就意味着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传统世界分崩离析,最终消亡?
事实上,看到彗星撞击小镇的那一幕时,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个相似的画面。在《火影忍者》中,被天道佩恩毁灭的木叶在战争后被重建了,但电影中的小镇没有,这不就是最鲜明的对比吗?木叶村可以说是火之国最重要的村庄,如果忽略动漫中的大名们,火之国最不能失去的就是木叶村;而小镇不一样,一个小乡村而已,哪怕还有传承的信仰,但小镇终究是不被需要的。回到现实,若是东京被彗星撞击,恐怕不久后就会被重建,而且极有可能会比之前的更好些。
交流、碰撞并融合是发展中的必然过程,而在这么一个过程中,旧事物必然会走向消亡。
传承。
只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冲击得慢慢衰落的传统社会到底应该如何来保留,如何保留其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不知,难解。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三叶正在祭祀上制作口嚼酒,却被看到这一幕的同学嘲笑。如果这一幕发生在三叶的外婆甚至更早的时代,想必不会如此。只是就像我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神灵崇拜与祖先祭拜传统的农村里,本应较倾向于有一定的崇拜思想,但事实上没有,这是家乡小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同时,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在自我记事起的这十几年里,无论是对神灵的还是对祖先的,祭拜活动都在不断简化中,可以说,我见证了祭拜活动的衰落。爷爷辈的人大多数还在敬畏,而我这一辈人比如我,却是不屑。因为尊敬,我对祭拜祖先并不排斥,甚至我想接过这个棒子,继续这样的纪念。但我对神灵的祭拜活动没有半分好感,甚至时不时会骂上一骂,觉得浪费时间精力、毫无意义。这些变化,无论是教育、经济还是什么其他的带来的都好,不都是这个时代给予的冲击吗?
我很清楚,这样的祭拜活动原本多多少少是带有信仰成分,只不过在后来没有很好地传承以致遗失了,就像电影里的那样。祭拜仪式的繁复是希望在这样的繁复中不断深化人们的敬畏,但是,仪式被慢慢简化,甚至连走个形式的祭拜都没有了。那么相对于祭拜祖先时候会被唤起的思念与深化的情感会不会慢慢地淡化甚至消失,我们会不会忘记感恩,忘记自己来的地方?
所以,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面对慢慢远离的传统社会,如何来面对我们好像已经找不回来的信仰?这个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去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事实上,相比较祭拜,我们还有更多东西需要去传承,比如我们的传统美食、传统工艺、传统思想等等。我曾看过两则新闻,内容相似,一则是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八万字论文,讨论却是八角茴香与卤鸡肉之间的关系;另一则是美国美食作家克里斯托弗·卡维什带了实验室仪器去测量小笼包,想知道什么样的小笼包是最好的。应该怎么来看这样的行为?现代科技与传统的结合,这是否也就是当下传承传统文化下去的最好选择呢?的确这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方式,但却十分有效,是需要我们去尝试的。相应的,还有工艺方面的,思想上面的……
需要做的很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产灵。
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一个词语,而关于产灵,电影里有这么一句话“聚拢,成形,捻转,回绕,时而返回,暂歇,再联结。这就是组纽。这就是时间。这就是,联结。”产灵来自神灵,也作用于人世,是人世间一个联结的力量。
世间的联系千千万万,建立联系不易,斩断联系更是不易。所以关于产灵我其实不知道说点什么会好点,只不过,请珍惜所有你还爱着的、还爱着你的,因为这一切随时都有可能消失,而背后的情感却没有没那么容易,因为产灵,也就是联系,是不容易斩断的。
灾难。
灾难一直是人类世界绕不去的一个话题,台风、暴雪、暴恐、战争……灾难从没离开,永远是我们会一直提及的话题。
新海诚说,电影的灵感之一是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那是场可怕的大地震,那场地震后,一些日本人惶恐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会不会也那样一夜消失。在中国,一夜消失的城市却并不少见,南京、唐山、汶川……一夜之间,一切都消失不见。心痛,更多时候却是无力。不同于中国,日本的每个角落都有地震的可能,也就都有消失的可能,所以那样一次地震对日本人的冲击来得更深。
恐惧失去,于是更懂得珍惜,但也可能失去拥有的勇气,比如过去的我。这个话题我和许多人聊过,直到后来大概量变变成了质变,我从害怕失去而不敢拥有走出来,有了拥有的勇气。
拥有的勇气,这个词组让我不由得想起华沙。二战期间,德军占领华沙,几乎毁灭了这座城,屋顶不翼而飞的,仅存残垣断壁的,几乎只剩个框架的……城已死去,似乎没有任何希望留下。而战后,华沙人在建立新城的同时,依照资料,一砖一瓦地恢复了这座老城。在说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雪国年华是这么写的:“毁灭,已足够令人悲伤。失却的无力感,更是让人心碎。只不过,面对已然支离破碎的一切,华沙人有自己的回答:失却本身远非最最可怕的。丧失了重新拥有的勇气,才是真正的心死念绝。”确实,一切如他所说。
灾难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总还是要继续自己的生活。
看完《你的名字》,我好像就看到了新海诚的思考,看到了他对现实的记录。这部电影是部好电影,但我并不觉得它会成为经典。只不过和中国的电影对比起来,好了太多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出产了大量烂片,还集中目标在三四线这些娱乐活动不多的城市,靠那些电影院放啥片看啥片的人来收获票房,我真的在想拍电影的人就那么缺钱吗?导演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吗?就这么急功近利吗?我真的很担心自己会变成这样的人。
回到《你的名字》,在电影在中国上映之前,中国又做了什么?大量的资源可以在网上找到,还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衍生品,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问题?监管的官本位思维、国内资本的盲目性、还是自媒体账号贪图扩大影响,还是说都有?我突然想起《百年孤独》,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难堪,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是这样,如今还是这样吗?谁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来着的?还是说是不同批人?还是说“而”前边的几个字只是必要条件?我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我真的很担心自己会变成这样的人……
网友评论